渡輪之興衰

鳴謝 BJ9267 提供本專題

許多人談起香港交通,少不了要談到渡輪的角色。毫無疑問渡輪在過去的香港,是重要的交通主力。尤其是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海底隧道還沒興建,要過海來往維港兩岸,渡輪便是必須的工具。以前天星小輪只不過第一次加價,加少許,就已引起暴動,由此足以證明渡輪在當時的重要性。

紅磡碼頭天星小輪泊位,因天星小輪放棄經營紅磡往返灣仔及中環航線後,沒有營辦商接辦,已於2011年4月起停止運作

港內線的衰落

至於渡輪的衰落,大家有目共睹。此間較少人留意的是,雖然渡輪由盛轉衰,渡輪的收費,卻一直都比隧巴和地鐵廉宜。七十年代天星小輪收費不過一兩角,但過海隧巴在海底隧道剛通車時,卻已要收一元,當時相當於兩碗雲吞麵價錢。即使到了今天渡輪相繼取消亦然,如一般港內線渡輪,乃六至七元左右,比其他巴士鐵路接近十元為低;由尖沙咀至中環更不過兩至三元左右。由此可見,收費的高低,並非興衰的根本因素。此中的關鍵在於有否實質的因素左右,而收費則絕對不包括。

渡輪的衰落,乃在於渡輪並不是一種有效率的交通工具。水路交通始終在交通工具中行速較慢者,無論如何發展,技術上始終有其局限。而且渡輪的通達性也如是。一般渡輪只能走到海岸邊,再深入到遠處則困難得多。如渡輪九龍區可到土瓜灣、紅磡、觀塘,但再深入到像慈雲山、秀茂坪、藍田這些山邊,則不可能矣。於是渡輪往往極需依賴其他交通工具的接駁,如是者轉來轉去,一有更直接的過海交通,則渡輪想不被擊倒也不行。

港外線的衰落

來往九龍至港島的渡輪,基本上已沒有生存空間可言。這無疑合實情,但其實渡輪的式微,並不單在於連接維港兩岸,即使來往離島者亦然。或問這些是獨市生意,怎會走下坡?不錯,是獨市,最多影響供應,卻無法影響需求走下坡趨勢。需求和供應兩者配合,才有生意可言。任何一邊有影響,都會使市場格局轉化。

說到這裡,乃因早前有報導離島渡輪計劃重整,主要內容是合併一些客量不理想的航線,包括到大嶼山梅窩、坪洲的渡輪。站在乘客角度當然不以為然,但這只是乘客的主觀願望,無法改變渡輪航線需求下降的格局。倘交通工具需求下降,很難叫營辦者繼續無限量投資,因為需求減少,再增加供應,也是做不下去。

離島航線重組雖然也與維港航線一樣走下坡路,但原因卻不同。離島本身是郊區,以漁農業為主。隨著數十年來城市化令鄉郊人口減少,這些離島的人口已與昔日有一大段距離。此間最好例子為長洲,以前人口最高峰有四萬,但到今日則下至二萬。雖然這個數字表面看仍很多,但與過去比較已呈下跌之勢。其他如南丫島、坪洲等等,情形也好不了多少。雖然離島假日有遊客前來,但僅限假日。一星期最多兩天是假期,兩日多客,另五天客少,能作多少補充?

總結

實質因素的出現,會左右交通工具的成敗,跟收費無關。實質需求減少,自使需求下降,即使大變,也沒法子改變。公共交通賺不到錢是很難經營的。有誰肯做蝕本生意?不管是巴士、小巴、的士還是其他皆如是。

返回交通專題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