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聽CD及音樂會
隨著世界性視聽製作業的不斷發展,各種不同類型的音樂傳播,也迅速地得到相應推廣。由於不同層面的音樂活動,以及音樂教育的逐步深化,對古典音樂的欣賞能力,自然得到相應提高。聆聽CD、觀賞DVD、聽音樂會,已成許多愛樂者日常生活中的必備節目,而且價格不算高,大部份人都能夠負擔。然而,對專業音樂教師的來說,更是藉以充實學習和不斷提升音樂修養的重要依據。
CD
鋼琴音樂的視聽產品,特別是CD,其產量及銷售量在古典音樂一直都佔據首位,對鋼琴教師及大量習琴學生,的確提供了極為充實的學習,而且不受時間及地理環境控制。選用CD,是有一定的方法與步驟,首先由熟悉的作品及旋律開始,同時對演奏家的風格特點有了初步的認識,然後再對音樂作品仔細分析,再注意聆聽演奏家各個細節的演繹方法,包括音樂結構及音樂形象的刻劃處理及各種技術表現的處理等等。然而,這種做法相對每人有深有淺,實在是個人的取向而定。
透過CD,學習掌握音樂史上不同時期及作曲家的風格特點,是極為重要而有效,這是需要逐步深入,不能操之過急。音樂史踏入二十世紀後,由於許多作曲家勇於衝出傳統創作手法的約束,音樂形態的表現方式更趨豐富而複雜。對這些近現代音樂作品,如果沒有機會和條件得到良師的指導來掌握一定的演奏知識,就一定要透過現時的視聽教材,逐步深入的探索學習,以彌補不足。
音樂會
雖然古典音樂較少在主流媒體,仍然不乏支持者,更代表歐洲精英文化,不少達官貴人喜歡出席這些社交場合,所以很多音樂會的入座率相當高。不過,很多人對「音樂會」有恐懼感,覺得音樂廳氣氛靜謐、肅穆,也常不知何時該鼓掌,聽音樂會真是如坐針氈,這情況其實代表聆聽者並不了解音樂會的真正意涵。
也許是因為香港愛樂者參與古典音樂會的風氣不盛,較常接觸的流行音樂風格又偏向感官刺激,而古典音樂會所營造的感動的確無法像流行音樂般「直接」。古典音樂往往需要時間細細品嘗,甚至連視覺上的接收都可省略。
聽音樂會是很重要的功課,它所帶給聽眾的感動和CD完全不同,CD的樂音經過演奏家重複錄製及剪輯修正,所以相當完美,但音樂會不同,表演機會「僅此一次」,聽音樂會的首要工作應是細心體會演奏家在演出時所釋放的能量,而非只著重他們的演奏技巧。在音樂會之前,先調整自己的心態,參考節目單的同時,也可思考用甚麼態度聆聽,或者事先查閱樂曲相關的書籍,若曲目中剛好有熟悉的作品,也可留意演奏者詮釋樂曲的方式有甚麼不同。
寫於200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