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試萬能?

筆者經常批評香港的教育過份背誦,整個社會風氣被考試風氣及結果所籠罩,就連音樂考試,部份學生及家長都受到這個風氣影響,不斷向老師施壓要求孩子甚麼時候考到某級。其實考試只是對被考查人的知識、智力和技能的一種測量,使教師了解學生掌握的知識水準、思維、記憶、想像的特點、態度和方法、思想品德、興趣、愛好等,進一步了解教學效果,使學生更清楚自己的學習成果、學習上的成績和不足,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在香港似乎被歪曲,把考試的成績絕對化,甚至有些老師僅憑學生一、兩次分數的好壞決定對學生的固定看法,只會盲目操練試題作為準備考試的過程,學習的過程完全忘卻了。

目前課程內容資料性居多,思考性很少,為了方便均一雷同,不鼓勵學生提出嶄新的看法,只是重複前人的觀點,導致學生在抽象思維、創作意念方面表現極弱。因應比較容易命題的關係,只要求按考試內容學習,如何去考試,如何去作答題目,而且很多課程會較標準化及規範化。這窄化或扭曲的課程,卻成為教與學的主要焦點,結果對學生的五育平衡發展產生負面的影響。

對於應試教育,支持及反對的也有,支持的大多認為應試教育是一種有效的教育方式,能夠促使學生學習,且認為這種以劃一標準評估學生能力的方式較為公平,較少出現因為個別評核者的偏好而作出不準確評估的狀況;反對的在學生和教育學者中卻佔了很大部份,反對的認為應試教育扼殺了學生的積極性和創意,增加學生學業負擔,學生只向片面的分數追求,不利於學生的正確發展,其成績好壞甚至會影響學生對本身的自我肯定與信心,更嚴重的會造成抑鬱症,甚至是自殺等的嚴重行為,但沒有引起教育機構足夠的重視。

對應試教育的批評,主要集中在以下幾點:

● 導致學生價值觀的錯誤,片面追求分數,不注意其他方面的培養
● 對學生心理造成重大損害
● 埋沒不擅長考試但有能力的人
● 不注重綜合能力的培養,導致出現「高分低能」
● 破壞學生學習積極性,增加學生學習負擔
● 削弱學生創意和獨立思考能力
● 違反「五育並重」的教育原則,不利音樂、體育、藝術、多元智能的培養
● 學生為了應付考試,花費大量金錢和時間上補習班,影響正常作息

不過,反對者沒有提出公認更好的教育體制作為替代,大多停留在批評的層面上,始終就是對根深柢固的風氣,不敢貿然改變。對筆者而言,其實根本沒有完美教育,只有不斷改進,而且是針對弱點,目前學生思考、創造能力不足,應該直接針對。如果只要求不斷考試,「高分低能」的學生比比皆是。

說回音樂術科考試,以很多香港人熟悉的英國皇家音樂學院主辦一至八級的考試,主要以每首佔三十分的三首考試樂曲為主,另外亦需要考佔廿一分的音階(Scales)、佔廿一分的視譜閱奏(Sight Reading)、佔十八分的聆聽測驗(Aural Test)。不過,很多人對視譜閱奏及聆聽測驗都不重視,更甚的是主力狂練三首考試曲目,結果三首考試曲目成績尚可,音階練習叫苦連天,視譜閱奏、聆聽測驗成績遭滑鐵盧,考試總分數還可以及格。試問這樣即使考試及格,能代表已達到該級別的水平嗎?

正確準備考試,應該是由老師決定學生何時考試,準備考試曲目的同時,不應忽略其他練習,保持練習不同曲目,這樣可以間接幫助練習視譜閱奏;多聽古典音樂及觀察音樂規律,可以間接幫助聆聽測驗。上段提及過很多人不重視視譜閱奏及聆聽測驗,造成這現象的主要原因,都是太多香港人的思考及洞察事物方面,只停留表面層次及感官刺激,沒有深入了解箇中因果關係,忽視預備考試的過程。另一問題就是家長不正確的參與,原本家長參與是很重要的,但是有些家長卻愚昧無知,只希望孩子考試,卻未有了解考試真正意義。

考試成績僅能說明學生學習的部份情況,並不能代表學生的完全情況,所以家長、老師應該多以鼓勵的方式來向學生溝通,而不應給予過多的壓力、斥責、太過在意成績好壞。請深刻思考,成績並不代表一切,成績不好不代表人生就沒了。

寫於200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