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假智慧

有些人問筆者,為何說的話和寫文章與別人不同,按筆者所談的都是一些智慧,這智慧是「真正的智慧」,正是筆者追求的,有真正的智慧,就可看出「人所不能見」,這些就是事情中、事物中所蘊含的道理。

有「真正的智慧」,豈不是有「假的智慧」?對!這個世界,不少人在追求「假的智慧」,甚麼是假的智慧?

就如讀書來說,讀書就是求知,不斷增加自己的知識及學識。很可惜,很多人不清楚讀書的真正意義,結果衍生「假的智慧」,就是單以成績來衡量一切,為了取得高分,所有資料一律生吞活剝。這樣還未止,學校為了方便測度同班或同級學生能力上差異,便把學生以分數高低順序排名次,暗藏了同學甚至家長之間的相互比較,始終有人第一名,亦有人最後一名,有人嫉視考得高名次的同學,其真正目的是想駕馭別人,如考得差希望有人「墊底」,好讓自己不用最後一名。結果造成不良的惡性競爭,甚至影響同學間的友誼。比賽才需要排名次,但讀書不是比賽,所以排名次這制度,應該只讓學校內部知道。最重要的問題就是,經過考試後,學過的東西就全忘記了。

以上情況並不罕見,這都是社會上錯誤的價值觀造成的,因為傳統是成王敗寇的觀念緣故,如學業成績不理想,便會影響前途。為了掩飾,引起謊話連篇,欺騙父母成績,不願面對考試,在考試中作弊,更甚是找其他人代考的事情都會發生。甚至有人說「寧生敗家仔.莫生蠢鈍兒」、「執輸行頭.慘過敗家」等。請留意,近年抑鬱症、自殺個案不斷上升,而且有年輕化的趨勢,主要是來自沉重的讀書壓力,但沒有引起教育機構足夠的重視。請深刻思考,為何年紀輕輕就有自殺傾向?

「假的智慧」令到學生空有學歷,沒有思考及解難能力,更是把學習變質為獲得名次、取得證書,同儕間互爭高下、滿足虛榮心,完全忽略學習的真正意義,於是「聰明反被聰明誤」,正所謂的「高分低能」或「讀書讀壞腦」,這些都是「假的智慧」造成的惡果。這就是為何做事總是成功的人少,失敗的人多之原因。

這並非教人不努力,只是教人別太自負。真正有智慧的人,是會懂得從知識中消化,從消化中得出智慧,但要消化知識變成智慧是困難的,如果能夠成功消化,就能懂得分析,從而使自己得益,而且會是認真、負責、積極,更會是謙虛的人,亦會明白自己不足讓自己進步。其實,學到的知識,能夠在日常練習及溫習中實踐及體驗,根本不需要甚麼「公式」,亦毋須死記硬背,都能夠把知識牢記,而且是終生受用,做事自然勝的多,敗的少,個人學識亦勝過大學博士。

寫於200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