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星效應

近年,大眾對音樂認知有增無減,其中一個原因,是李X迪及郎X的成就。無可否認,李X迪及郎X都是達國際水平的鋼琴家,他們的成就是無可置疑的,更成為了香港人的明星,出個人大碟外,還拍商業廣告,一些原本名不經傳的鋼琴曲目,經過他們的演繹,都可以變成名曲,最大的例子就是李斯特的「鐘」(La Campanella)。

原本李X迪未替電話網絡商以此曲拍廣告前,「La Campanella」是一首難度極高的曲目,幾乎只有具專業演奏程度的學生,或者是演奏家,才有能力應付此曲目。電話網絡商廣告背景音樂經李X迪彈奏後,大眾開始對此曲認識。不久,香港著名歌星李X勤,推出歌曲「我不會唱歌」,以此曲作背景,並找來郎X作伴奏,「La Campanella」立即深入民心,吸引不少學生一嘗此曲,變成香港名曲之一。

香港人對本土音樂家不重視,並崇拜國際級大師。其實,捧李X迪及郎X並不是甚麼問題,他們一開演奏會,得到有關單位贊助及大力宣傳,門票極速沽清,看來他們相當受歡迎。問題是,不少人是以「睇明星」心態,他們音樂造詣如何,卻不去理會。一旦他們的演奏會因事爽約,便會有人要求退票,因為不能一睹「大師風采」,即使找來一個音樂造詣與他們相近或者更高的人替代,都於事無補,因為知名度不及他們。欣賞音樂會變成優越的表徵,而非單純的欣賞。

後來,李X迪及郎X透過優秀人才入境計劃來港,但他們是否心繫香港,筆者十分懷疑。雖然,他們稱香港美好,又稱要去迪士尼樂園遊覽,這個當然了,難得在大眾面前說反話嗎?他們至今仍未在香港找到居所,常稱有空就會找,事實他們在香港都是住在酒店;他們稱要在香港推廣古典音樂文化,但他們經常不在香港,怎樣推廣?甚至有人說,他們來香港的目的,只是方便出境。

為何說這些?筆者欲表達,現今不少人以「睇明星」心態捧李X迪及郎X的問題。事實上,有不少鋼琴家,造詣比起李X迪及郎X更高,不單是西方國家的鋼琴家,就近的中國大陸和台灣,甚至香港本地,都有不少鋼琴家,實力可謂有過之而無及。

寫於200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