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化教學問題
香港人對古典音樂,主要還是視作塑造形象的手段,如有很多家長帶孩子學彈鋼琴、拉小提琴、吹管弦樂等,目的是甚麼?不就是進名校,增加取錄機會。亦有很多人是以「人學我又學」的心態,可惜是「喜歡彈琴,討厭練琴」,這些筆者實在看得很多。
有人向筆者說,不要重複練習刻板的基礎,學生覺得沉悶就沒有興趣學,教樂理能夠令他們考試及格就可以了,老是堅持原則,誰交學費給你,沒人交學費給你如何生活?固然在商業角度看來很中聽,筆者初期的確是這樣想的,只求令學生快樂的學習,但其後發覺學生成績總是比不上別的老師,都會想想為何會這樣呢。
商業化教學在那裡都是一種欺騙,只要滿足表面層次就可過關,乘小孩甚麼都不知時,隨便教一些很簡單的曲子,能夠表演已經很好了,從不會看重水準。早期這樣教學還可以,但學生始終會一步步成長的,要求將會不斷提高,雖然筆者曾在「跳級考試」一文,鼓勵跳級考試,只是不想被考試束縛,學習音樂必須循序漸進,固然有人學得快,亦有人學得慢。如果不合理地跳級,根基欠穩,像一座沒打好地基的屋子,一吹就不堪一擊的倒下。
不過家長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態,不斷要求加快進度,向老師施壓希望何時考到某級,甚至找數個鋼琴老師教導孩子,更要自以為是,以為自己想法是幫助孩子,其實是一廂情願,把自己的想法強行灌輸在自己的子女上,令孩子壓力大增,不能夠以正確途徑學習音樂,筆者見過這情況下,孩子失去學習的興趣,弄巧反拙。
商業化教學注定失敗,筆者並非否定興趣,固然是有興趣才會學習音樂,現時筆者都強調打穩基礎,對某些學生來說可能很沉悶,但試問沒有穩定基礎,怎樣彈到一手好琴?考試和比賽怎拿取好成績?有些學生費盡功夫也沒有收穫,最大原因是沒有了解運行的規律,須明白世間演變的規律,學習時才可事半功倍。
寫於200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