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樂嗎?
在喜馬拉雅山麓下有個貧窮小國,國王在任期間,以「國家快樂指數」(GNH—Gross National Happiness)取代「國民生產總值」(GNP—Gross National Product),成為全球第一個提出「快樂立國」觀念的執政者,從此人民就快樂地過活。
這個童話中小國--不丹,人口僅有67萬,人均收入僅約一千四百美元,明顯是經濟窮國,但根據英國萊斯特大學在2006年7月所公佈的研究「世界快樂地圖」(World Map of Happiness),當地人民的快樂指數,竟排名全球第八,也是亞洲最快樂的國家;香港的人均收入是不丹的二十多倍,但只能排行第六十三。有人說,真正有品質的生活,不是生活在高物質享受的地方,而是擁有豐富的精神生活與文化。
快樂指數
多項研究發現,全球多數族群,從美國、西歐到日本等先進國家,雖然富裕,但沒有更快樂。連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日本,在「世界快樂地圖」排名中,卻排第八十八名。全球第一大經濟體——美國,許多第三世界落後國家嚮往的天堂,卻只能排名第十七,連前十名都無法擠入。原因是在二十世紀後半,先進國家都把發展經濟、提升國內生產毛額(GDP),列為國家發展的最優先要務,但在快樂指數,卻幾乎停滯不前。
「世界快樂地圖」排名第一的是丹麥,而排在前列多是北歐國家,為何波羅的海旁的富國丹麥,與喜馬拉雅山下的窮國不丹,何以達到高度快樂?因為他們致力於追求社會公平,不是炫耀財富、比較財富;在改善生活條件的現代化過程中,仍不斷鞏固重視環境保護,以及分享、互助的社群文化。
要兼顧提升經濟與快樂,英國新經濟基金會(New Economics Foundation)的「快樂地球指數」(Happy Planet Index)研究,提供了方向。這份報告,以國家快樂總量(國家快樂值乘以預期壽命),除以消耗資源,得到一份以消耗資源多寡為前提的快樂國家排名,因為高度重視資源消耗,因此名列前茅者,全屬低度開發國家,第一名的瓦努阿圖(Vanuatu),是西南太平洋的小島國,這裡有颱風和地震威脅,但居民容易心滿意足,社會以看重社區、家人、友善關係。香港在這個排名是八十八位,遠落後排十二位的越南,地方富裕與人民幸福感顯然不成正比。
真正的快樂
香港人快樂指數不斷下降,主要原因是香港人的期望與欲望皆相當高,但兩者與現實有距離,亦因為太多的比較,成敗得失看得很重,人際關係疏離,便容易不開心。雖然低下階層患抑鬱症比率比起中產人士高兩三倍,但中產人士的個人主義攔阻了與人建立良好的關係。經濟指標是財富的狀況,快樂指數是關乎心理的狀態,兩者都代表生活,前者是生活的水平,後者卻是生活的質素,最理想是兩者俱備,但往往二缺其一。
追求「美滿家庭」及「心靈平安」為人生目標的人通常較為快樂,相對而言,以「賺錢」為人生目標的人通常較為不快樂,而追求「事業成就」為目標的人士的快樂則只屬一般。要有真正的快樂,不是享樂,因為享樂是即時的快感,這些都是暫時的。真正的滿足,是主動和努力達到目標而獲得,如果人能夠運用自己的專長,投身有意義或有價值的活動,讓別人得益,就可以得到真正的喜樂。
學習音樂來說,音樂本身就是陶冶性情,是可舒緩壓力的,但在香港有相當的人把學習音樂變質,成為炫耀、比較、取得證書、惡性競爭、賺錢手段、自以為是、滿足虛榮心,完全忽略學習音樂的真正意義,令學生不是在喜樂中學習,甚至有人認為一定要責難學生才會成才,學習音樂反而成了壓力。真正明白學習音樂道理的人,一定會很喜樂和謙虛的,這樣更能把音樂才華盡情發揮,成為成功而出色的音樂人。
寫於200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