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需求

在《喜樂嗎?》文章,筆者說過香港人的快樂指數不高。相信大家都會同意,現今生活享受,可說勝過以前任何一個世代,以前做不到的事,今日都可以做得到。那麼,今天世代的人,是否比以前幸福快樂嗎?事實正好相反,現今這個世代,沒有一個世代比現今的自殺率、離婚率更高。有少年人只沉迷於虛擬世界,有成年人借酒消愁,更甚的用藥物麻醉自己。是否享受不夠?

一個著名的心理學家Abraham Maslow(1908-1970),說一個真正快樂而滿足的人,最少要五個層次的需要上得到滿足,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五類,依次由較低層次到較高層次。

生理需求

對衣食住行等需求都是生理需求,這類需求的級別最低,人們在轉向較高層次的需求之前,總是盡力滿足這類需求。一個人在饑餓時不會對其它任何事物感興趣,他的主要動力是得到食物。即使在今天,還有許多人不能滿足這些基本的生理需求。

安全需求

安全需求包括對人身安全、生活穩定以及免遭痛苦、威脅或疾病等的需求,與生理需求一樣,在安全需求沒有得到滿足之前,人們唯一關心的就是這種需求。

社交需求

社交需求包括對友誼、愛情以及隸屬關係的需求,當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得到滿足後,社交需求就會突顯出來,進而產生激勵作用。在Maslow需求層次中,這一層次是與前兩層次截然不同的另一層次,是一種愛與歸屬感。這些需要如果得不到滿足,就會影響人的精神,工作的會導致高缺勤率、低生產率,上學的便會想著缺課,對工作或上學不滿,而且情緒低落。

尊重需求

尊重需求既包括對成就或自我價值的個人感覺,也包括他人對自己的認可與尊重,簡單來說就是健康的自我形象。有尊重需求的人希望別人按照他們的實際形象來接受他們,並認為他們有能力,能勝任工作,他們關心的是成就、名聲、地位,這是由於別人認識到他們的才能而得到的。

當他們得到這些時,不僅贏得了人們的尊重,同時就其內心因對自己價值的滿足而充滿自信,如不能滿足這類需求,就會使他們感到沮喪。但是,如果別人給予的榮譽不是根據其真才實學,而是徒有虛名,也會對他們的心理構成威脅。

自我實現需求

自我實現需求的目標是自我實現,或是發揮潛能。達到自我實現境界的人,接受自己也接受他人。解決問題能力增強,自覺性提高,善於獨立處事。要滿足這種盡量發揮自己才能的需求,他應該已在某個時刻部份地滿足了其它的需求。

當然,自我實現的人可能過份關注這種最高層次的需求的滿足,以致於自覺或不自覺地放棄滿足較低層次的需求。自我實現需求點支配地位的人,會受到激勵在工作中運用最富於創造性和建設性的技巧。

心理質素

Maslow的理論雖然受人歡迎,但是他沒有辦法提供如何滿足以上五個層次的需要。那麼,達到自我現實現境界的人,是否非常快樂呢?事實上有很多自我實現了的人,是非常不快樂的,甚至有人在自我實現後,做出駭人的舉動。真正快樂滿足的人,必須要有健康和永恆不變的人生目的。

總括來說,我們必須有安全感,心裡必須平安,否則一定不快樂,另外滿足人生一定要得到愛,而且要得到別人接納,有健康的自我形象,同時要和睦的人際關係,還要有健康及永恆不變的人生目的,才會有真正的喜樂。

人類最大的問題是,只懂追求表面的風光,洞察事物只流於表面,其內心世界由於肉眼看不見,而且是個人的,所以外面的人不會去留意,個人的心理壓力從此而來。在音樂教學來說,一個人的心理狀態,是直接地影響一個人的學習情緒。所以,成功的教學,教師應該逐步進入學生的內心世界,找出困難或真正的心理障礙,協助學生成長。若只是一味責罵,不是解決問題的方法。

寫於200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