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質的迷思
![]() |
香港不少人,盲目鼓吹優質和名牌,忽略實際經濟能力,甚至被錯誤的價值觀影響,成為金錢和名牌的奴隸。 |
香港是富裕社會,大部份人都生活舒適,在消費主義風氣下,有些人為追求物質享受,甚至追求名牌。
舊事物被新事物取代,是好還是壞?凡事是有兩面的。今時今日的香港人很「奄尖」,凡東西一變舊就嫌棄。有屋住嫌單位不夠大,吃東西嫌品味差,衣服一舊就不想穿。就連乘搭巴士也要嫌三嫌四,來一輛沒空調的巴士,就破口大罵。當然不是說新東西不好,只是說當貪新忘舊,指東罵西時,很少人會想到這是要付出代價。要有優質享受,往往要付多些錢,卻很少人想到這是「一分錢一分貨」。
筆者對盲目鼓吹「優質服務」不以為然,因為這往往罔顧市場上客人的負擔能力。基本的服務水平還是要的,但高檔次則未必。如一家茶餐廳,要求食物衛生是需要的,但是茶餐廳要達到酒店自助餐般服務水平,那就過了火位。在一家琴行上課,一間隔音房間,一台不走音的鋼琴,有足夠空間讓學生和老師上課,這是需要的。但是強迫琴行要用史坦威三角琴,也是過了火位。須知這是要成本的,買入史坦威三角琴,本身全是一級材料,還要有足夠空間放置,要多少錢呢?
香港不少人,過於沉醉於物質的追求,以至連經濟能力也沒有考慮過,甚至為了一時虛榮心作怪,豪花數千元買一樣可能數十元都有同樣價值的東西,可能你會大條道理的解釋,謂要在朋友面前「威」一番,不然很難立足。你要更好的生活、你要追名牌,筆者不反對,但要先問問自己真的有經濟能力嗎?而且,名牌折舊後,跟一般日常用品沒有分別,因為會被新的潮流蓋過,就不會再留意這已變舊的產品了,這時候你都不怎「威」了。
「想要」和「需要」完全是兩回事,就以通學或通勤為例,如果家在九龍,上學或上班地點在港島,沒可能不乘搭交通工具,難道游水過海?原本乘船,或者乘搭巴士鐵路即可,你卻要乘搭的士,或者自駕轎車。如有經濟能力者,你當然可以天天乘搭的士或駕車,倘若沒有,唯有乘船,或者乘搭巴士鐵路,不過渡輪的佈局就很簡陋了,巴士和鐵路亦沒有太多私人空間,隨時「身貼身」呢,屆時切勿諸多挑剔。所以,筆者是認同簡樸的生活方式,因為這樣可以省卻不少煩惱。
如不追求優質,社會還會進步嗎?其實,追求進步是建基於實際的經濟環境。以前人們普遍窮困時,要求是很基本的,即是能夠吃得飽穿得暖。到後來,物質的選擇越來越多,就不單單追求「吃得飽穿得暖」這基本層次。其實,生活享受表面看是社會進步的象徵,但實際是經濟條件改善的結果。一個人如果經濟能力一般,會想著如何慳多些,能夠吃得飽穿得暖,以滿足基本需要為主。
那麼,努力讀書考取好成績,將來就可以坐冷氣房做經理,賺取更多金錢,或者「嫁個有錢人」,將來就生活無憂了。這種想法十分危險,這樣只會令人以金錢作為人生目標,成為金錢的奴隸。如果讀書目的,就是為了將來有高薪厚職,那麼你學這樣多知識來幹甚麼?考試獲佳績?想法別如此膚淺,人生路途上有很多事情要面對,而且不少事情不能用金錢解決的!哪怕你是億萬富豪,但天天過著一擲千金的生活,花錢永遠都不顧後果,甚而「先使未來錢」,恐怕走到破產的境地,只是時間問題而已。
寫於200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