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音樂會
沒有實踐的教學,是不完整的。筆者留意不少人,認為實踐的場合,就是比賽和考試,這是學習音樂唯一「出路」。
當然,比賽和考試是有其積極作用,呈現學生的才氣和進步,展現炫目的成績。不過,如比賽時,學生心目中最重要的人物就是評判,雖然比賽時有觀眾在場,但筆者絕對相信,學生心目中只有評判。即使他演繹得再好,表演行為本身蒙上競爭、搏鬥的色彩;至於考試時,沒有觀眾在場,房間內只有考試官與學生,學生心目中的人物就是考官,似乎是為了這位「享有特權」的人士在服務。
學生彈奏時的發揮,有多少是為了現場觀眾?有多少是為了評判或考官的筆?這不是誰人之過,而是比賽和考試本身產生的客觀影響,使演奏者和聽眾之間難有坦誠的溝通。
參加比賽或考試的學生,很難體會到與觀眾面對面、台上、台下直接的情感交流,觀眾對演奏者的反應,這些是對演奏者具有刺激、啟發的作用,是比賽或考試這種所謂公開演奏不能給予的。音樂會和比賽或考試不同之處,是環境、目的皆不同,演奏者心境固然不同。
音樂會演出時,演奏者會感受自己的演繹是否得到觀眾、熱情的共鳴,這時一切只為音樂、為表演,沒有「冠軍」或「分數」,演奏者的優美感人的音樂表演能夠出現。所以筆者認為,一定要定期讓學生在音樂會中彈奏,擴闊視野,而不是只把學習音樂焦點在比賽或考試上,得益的最終是學生們。
比賽或考試,是能夠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音樂會卻能提供更高層次、更正規的演奏效應。
寫於200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