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難能力
有人說,香港的教育制度下,學校所教導和考核的,與現實所需的能力有很大距離。其中,不少香港學生最缺乏的,是批判思考與解難能力(Critical thinking & Problem solving)。
變化與難題
廿一世紀的趨勢是變化急速,而這種變化,都令帶給不少人不易解決的問題。解難能力一方面是來自經驗的累積,與成長期所受的教育有關,但筆者多次提及過,為應付考試要求,很多學校都是按考試範圍授課,無論是學校或「補習天王」,只會教導學生搬字過紙地以標準答案回答「預料」的問題,似乎不少學生已習慣了這種應付問題的方法。然而,回答問題和解難能力完全是兩碼子的事情。
可惜,在工作中仍有不少人以為曉得回答問題便能應付一切,所以學歷成為重要指標,結果有些人只想別人告訴他即時解決問題的方法,而不願思考或嘗試自己解決問題;所以筆者教授樂理,遇過有些學生根本不想思考,通常筆者都會迫學生用腦想想。
而且,很多人沒有發問的精神,原因是在求學時期,沒有在學習過程被培育及鼓勵發問外,今天不少人工作繁重,加上講求效率,令人無暇研究問題的來龍去脈,只想盡快完成手頭的工作罷了。而且,一些大公司,重視制度架構,批判思考與提問不被尊重,甚至視為威脅,要順服聽話才是生存之道。因為大公司就好比恐龍,恐龍如此龐大,要生存,消耗的食物自然特多,大公司員工動不動有數百人、數千人,所費之鉅不難想像,只能以最少成本,得到豐厚利潤,去養活這麼多的員工,因此迫員工不合理地提高效率,甚至要求員工要不擇手段替公司賺取利潤,在大公司工作的員工,壓力亦特別大。
筆者都曾在大公司工作,擁有數百個員工的公司,座落中環心臟地帶,後來教授鋼琴,亦在全港最大規模的音樂中心任教,驟眼看好像很令人稱羨,但筆者卻發現並非美好,做甚麼事也不能變通,凡事都要講規章,有些同事卻插科打諢,好像拿著長期飯票似的。在小公司做,往往不是高薪厚祿,但至少做事時限制也沒那麼大,沒有那麼多規章管死,世事之變化並非一個制度可以行遍天下。筆者自問不是那些甘於現狀之人,也不愛官僚,所以寧願自己收學生。
解決難題
由曉得「回答問題」到能夠「解決難題」,亦即由知道「發生甚麼事」到明白「為甚麼會發生」,再掌握「如何解決」,當中最重要是「問對問題」。要「問對問題」,需要好奇心和想像力,以及批判思考,才不會隨便或輕易接受簡單的答案,縱然是傳統、先例、標準的答案和方式,可從另一角度去理解或提出問題,不單問「為甚麼」,甚至問「為甚麼不」,這樣才會有機會突破困局,找出解難方案。
事實上,商業世界競爭向來激烈,需要有高度靈活性作適應,有時候大公司規模龐大,以致規章多多,當太多規章管死自己時,又如何產生靈活性去應付競爭。沒有曉得解難的人,實在很難突破困局,所以批判思考相當重要,不被習以為常的文化影響。當然,逆流而行有時真的會帶來更多問題,這時候要發揮解難能力。
寫於200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