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教育環境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都是每一位家長的願望。香港教育文化重記誦輕思考,已是眾所周知,現今的香港教育制度下,求學怪現象頻生。香港大部份的家長均希望子女能進入名校就讀,在僧多粥少的情況下,「托人事」的現象叢生。家長為了替子女聘請補習老師而節衣縮食,他們亦會讓子女參加各式各樣的課外活動,務求子女能集百般武藝於一身。但每逢測驗或考試期間,食肆、店舖往往變得蕭條,皆因父母們都忙於回家陪伴子女溫習,一到中學會考,所有課外活動都要暫停,全力為考試努力。

教育心態的問題

自二十世紀七十年代香港政府在推行普及教育,提供了100%的學位給予小一至中三的適齡學童入讀,中四、中五的學位亦有85%之多,到了預科則大降至30%。大學學位比率則為18%,加上其他非學位課程,外國留學以及專上學院等,只有25%之適齡學生能夠接受專上教育。

有一項調查是向12至29歲之青少年進行的,報告指出有60%被訪者認為成績對他們極為重要,他們表示以分數評估的成績令人感到有沉重的壓力,35%被訪者認為壓力來自家長,31%相信好分數等於將來有好成就,幸好有70%均認為讀書求學是為了尋求知識,培養分析力,為日後發展所需的。但一本名為《香港教育政策手冊》的書籍,記載了從1963至1998年間香港政府曾引用或訂定的教育政策。而竟然在這手冊中給學子寫下了這樣的結論:香港學生成績、語文能力、品格皆差,總括來說香港教育千蒼百孔是也!

香港回歸後的教育制度,可謂朝令夕改,五年一小改、十年一大改,令人無所適從、家長疲於奔命、校長我行我素。其實香港的基礎教育一直被批評為過份著重背誦,使學生在現今瞬息萬變的資訊社會中,未能好好把握社會的需求和變化,使香港的就業人材變得缺乏競爭力。因此,教統局希望透過課程改革,從根本改善學生的素質。但特區政府推行教育改革的步伐過急,機制尚未完善,加上香港經濟的轉變,九十年代起出生率不斷下降,適齡兒童減少,學校為了生存,希望學生在不同方面為學校振名聲,造成學校與學校之間產生不尋常的競爭。

其實香港教育制度改革,都是希望學生不再受考試制肘,但功利風氣根深柢固,而那最基本的問題仍是「篩選教育,應試文化」。青少年一代的並非甚麼教育,而是一連串的鍛練來應付考試,在這樣的環境下學習,根本學不到分析技巧或任何技能,這樣的操練甚至扼制著青少年人的創意,惶論要培養獨立思考及批判力。由於過於著重考試,考試牽制了整個教育系統,學生的校園生活由連續不斷的考試過程組成,當考試分數是個體未來教育或發展的主要依據時,學校就難免以考試成績的提升為學校教育的主要目標。

考試主導教育

考試其實只是對所學的東西作評核,需要測度、甄別人的知識和才能的差異以「選賢與能」,是一套比較客觀的標準來考核學生的水平,學生可以通過考試自知不足之處而加以改善,老師亦可以一次過知道學生在哪一方面較弱。但在香港的環境卻被歪曲,為了應付考試,考試前夕不斷操練試題。操練試題亦是整個香港教育制度所為人詬病的地方,就如2005年起,教育統籌局改變評核方式,以近兩年的中一入學前香港學科測驗(中一編班試)的成績作調整指標。雖然該試成績對應考考生本身的中學派位結果毫無影響,但直接影響其就讀小學的學生的分數調整,故此小學為了學生在中一編班試取得更好成績,以便在之後的派位取得優勢,於是向學生加緊操練中一編班試。

一個十一歲小六學生,一年上學九個月,卻可以面對七次校內考試、總測驗、公開試,另加突擊模擬編班試、兩週一次測驗週和十多本補充練習,大量操練導致課外活動劇減,有些學校甚至把小六升中派位「呈分試」及校內考試分開兩次考。教統局要求學校6月前完成呈分以作升中派位之用,但學年尚未完結,因此加設「期終試」,希望學生臨近暑假不致「心散」,以在中一編班試取得好成績。

誠然,由於社會資源有限,公開考試也有其公平評核學生的作用,實有其存在價值。過去許多教育政策研究及改革偏重於個別考試探討,只是單純的去評估某一考試能否達成目標。傳統上,老師都以課程及教科書劃定教學內容,公開試的要求便成教與學的主要動力及目標,教學時間集中在少量的知能學習,尤其傾向集中在考試範圍上,甚至不斷操練考試題目;公開考試令學生集中學習尋找標準答案的技巧,不求自我發揮,缺乏了批判性思考,也缺乏解難能力。學生內在的學習動力漸漸被外在的考試動力取代,課外所學的不能引用至課內,學生對公開試試題以外的教學不感興趣。

種種事實顯示,只要有考試,操練試題便會接踵而至,學校為爭取良好的派位率而替學生盲目操練,結果影響了學習音樂以致其他課外活動的進度,學生德育、多元知能的培養被忽略。在這制度下,教與學只是為了考試,而不是要令學生有多方面均衡發展。家長為了望子成龍,往往施加沉重的壓力,單從成績著眼,認為學習音樂或其他課外活動毫無意義,只催谷子女讀書,誓要他們比耕牛更努力,死記硬背,生吞活剝,甚至成了妨礙子女發展的元兇。

這是香港人心態及社會風氣問題,不接受香港教育的「遊戲規則」,即使一個學生知識豐富,考試不及格就是失敗,入讀大學或香港演藝學院都被拒諸門外。在此制度下,大部份學生的學習經驗都嘗過多次失敗,以致失去學習興趣,所以部份香港學生的自我形象及自尊極低。香港經濟在這數十年間不斷轉型,由轉口港至工業,再至服務及金融業為主,本來教育是要培育下一代懂得解決問題,訓練學生覺察及適應轉變的能力,以致不會被社會淘汰,但目前似乎仍留戀於舊式課程及考核方式,所提供的純學科知識,不能讓學生享用一生。結果學生空有學歷,而沒有思考及解難能力,若持續下去,香港人只會愈來愈愚昧,輸蝕給新加坡、上海、深圳等城市。

不面對現實

除了考試外,現今教育問題就是過份保護、急功近利、不勞而穫。筆者的小學時期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那時學校的教學模式仍然保留體罰,老師亦很嚴厲,家長也甚少投訴老師,所以筆者亦目睹過同學被「打手板」,自己亦有試過罰站,亦覺得那時的老師大都很惡。相比之下,現在的小朋友要幸福得多。他們都在師長的呵護下成長,做錯事亦沒有人會打他們手板,若果要「罰留堂」,恐怕家長們定會緊張地詢問因由,亦因小孩的「課外活動」太多而不希望下課後仍要留在學校內。相比之下,兩者之間,那種人比較有耐力面對長大後的挑戰?

或許大家也曾聽說過「師徒制」,師徒制就是小伙子想學一門手藝,四出找尋名師,拜師學藝。這情況在七十年代的香港很普遍,手工業和戲班是其中的例子。起初師傅並不是傳授甚麼,只是吩咐(呼喝)徒弟做些體力勞動,後來有徒弟努力求學,師承正統的,或者靠偷師學會了一門手藝,自立門戶。學生在捱過學徒生涯後,往往回憶道:「那是打好根基的日子」。

沒有體力的操練,沒有刻苦的學習,沒有刻板的反覆試煉,怎能練一身好功夫?忽略根基,希望一蹴而就,這正是現行教育方針失敗原因之一。

其次,學生長期於受保護之下成長,變成不懂如何面對難題。小孩在學校這個社會縮影裡受到保護,日子久了,孩子就會認為這保護是理所當然的,和現實社會脫節,離開課室就變得不知所措。不是說現實殘酷,而是現今學校太過保護。家長動不動就向校長投訴,往往得逞,老師的教學無法有效執行,孩子不但無法在老師教導下成長,他們甚至只會學到以投訴解決問題。在投訴過程中,孩子學到了甚麼?他們在投訴後,成績就會名列前茅嗎?品行就會來一個三級跳嗎?所以看到香港經常有人示威抗議,不要覺得奇怪,我們的下一代就是在「投訴取勝」的文化之下成長了。

香港人思維的一大問題,就是喜歡把視野不斷收窄,只憑感官反應判斷,這是思維上大缺陷,一有問題,只會放在感官刺激上,不去尋找原因,更要推卸責任,不會尋求解決辦法,就算解決問題也只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前因後果倘弄不清楚,自不能對症下藥。

寫於200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