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試引致的迷惘
相信不少學習音樂的學生,都一定經歷過考試了。而一聽「考試」這兩個字,很多都叫苦連天。無他,考試本是學生最痛苦之時候,尤其是由考試決定你前途的話。
筆者參與鋼琴考試,已經很多年前的事了,回憶起考試就是有這種苦痛。儘管之前已練習一段很長時間,一到考試等候區,始終感到茫然,因為即使努力也有可能失手,而且音樂考試只由一名考官負責,難免會很主觀。有謂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壓力就在眼前之際,筆者頓時想到,努力未必成功,但能努力多少就多少吧。考試,只是人生眾苦之一而已,苦始終難逃,只是先苦還是後苦,而且這些鋼琴考試只需付錢即可應考,即使失敗並非告訴你從此不可再彈琴,更何況有謂音樂考試運氣佔七成,自己實力只佔三成,倘若失敗固然心有不甘,但可以捲土重來的。於是筆者就改變思想,參與考試。
說起考試,大家都不喜歡考試,又認為考試不能全然概括人的才能,可是儘管如此,這社會仍以考試來任人。大家不禁要問:如何最能產生人才?定這麼多標準意義是什麼?選來選去拚命選,究竟需要甚麼人才?......問來問去,都是牽涉複雜艱深的問題。
這個就是在香港學習音樂以致香港教育一大困局,究竟哪些人才是最需要的,哪些才能是急需的,眾說紛紜,全無概念。學生倘能明白如何走才有出路,自有辦法自我成才。學生不成材,一大原因是,整個社會無法告訴學生,社會的真正需要。倘社會不能清楚知道自己的需要,甚麼制度都沒用。
不少音樂教師都不希望其學生年年參加考試,為甚麼?其實,導師並非不願意讓學生考試,只是不欲在學生在能力不足下,冒險去完成考試,而是希望學生必須有足夠能力應付,讓學生獲得滿意的成績。由於現時很多家長在求學時期,未有真正接觸音樂,以致不了解考試需要的要求,以及自身需擁有的能力。為了增加入讀名校的機會,只是單憑「數字」考級,最好盡早考到「大數目」的級別,完成後就立刻停止學琴。
首先必須要知道考試的要求,例如考試不單考曲目,還要考音階、視譜、視唱練耳,曲目和音階若然苦練,還可以過關,但視譜、視唱練耳則是平時對音樂的知識,卻被人視作「雞肋」,這樣即使考到某級,音樂基礎知識不足,形成學生只懂彈考試曲目,其他一概不懂。而且,付了錢報名考試,固然不希望考試失敗,因此必須花上大量時間練習其考試曲目,由於學校功課平時已相當繁重,根本沒有時間再練習其他曲目,這樣是影響其學習進度。甚至有家長認為,學校也是年年考試,為何音樂不可以?沒考試孩子會不願意練琴的?這是因為學習音樂不像純學科一般,生吞活剝般就可以過關,而是透過不同體驗,增加自己音樂知識和能力,能力足夠了,考試就作為成績匯報,並誘發激勵。可是,考試機構和音樂中心只顧賺錢,冠以「關心學生」和「優良機制」為名,去賺盡家長的血汗金錢,至於學生的成長,實際上它們從不理會。
筆者說過香港應該有很多「李X迪」,但事實卻是很多有能力做第二個「李X迪」的人被埋沒了,想深一層,是社會風氣之問題:當人人都普遍平庸時,很難有創意生出。而創意此等東西,非說有就有,而需要人們的智慧,有一定之高度。只說整個香港,有多少個人之智慧,去到一定高度?從他們的言行舉止,到演繹出來的,筆者看不到。既然整個社會也找不到大智者,被考試轄制下,則學音樂者素質參差,乃社會平庸之過。
若看過2009年的紀錄片《音樂人生》,會發現主人翁是從不考試的(實際上是考過八級),其實與筆者相同,筆者也沒有考過一至七級的,這樣可以更專心練習音樂,當自身能力高於考試要求時再去考琴試,壓力不會很大,亦不會影響其進度。但若然不考試,如何增加人生體驗呢?即使對考試有甚麼不滿,筆者認為,初學仍是要考試的,而且要跳級考,最低限度要考到高級文憑,考試就作為成績匯報。不過當到達某個程度時,就應該要脫離以級數評價能力了。
學音樂不是單以考試來衡量,而且音樂本身。
寫於2010年,2014年修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