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教育環境3

「贏在起跑線」,真的讓孩子們準備好應付現實的世界嗎?

贏在起跑線?

「贏在起跑線」是不少新一代父母教育子女的目標,也是不少學習班、興趣班及面試班的宣傳語句。為了這句「贏在起跑線」,家長不惜大灑金錢讓子女不斷學習,卻往往忽略了子女在健康、自理能力、創意、邏輯及分析方面的能力,形成獨有的「港孩」現象。

其實,過去已有不少專家指出,過份的催谷對孩子成長產生很多負面影響,但似乎不能改變家長的想法。即使很多人也知道「求學不是求分數」是自欺欺人的宣傳語,但畢竟很多人思想仍相當傳統,認為學歷決定了出路,學歷愈高,競爭力愈大,讀好書能找好工,做好工就能夠有豐盛人生,若讀不好書將來就前程似「咁」!

望子成龍想必是大眾家長的期望,就算不是這樣,也沒有家長希望子女一事無成、將來生活艱苦。

香港的學校在殺校的陰霾下,競逐收取表現優異學生的催迫感中,學校更著重以優秀學生的「學業成績」作為學校功績。不知不覺間,教育變成比賽和商業活動,旨在不停比較,而且功利非常,亦有所偏重,孩子在這樣的環境氣氛下成長,想必會被「製造」成一件只以利益計算,不懂處理情感、講求競爭的工具。連教育場所都不堅持教育理念,容讓社會風氣控制,強行將人的價值僅僅縮小和扭曲為工具功能、效益主義和消費主義的意識形態中,甚至為求目的不擇手段,以旁門左道獲取榮譽。

高等教育迷思

筆者以前在教育相關的文章中,多次提出好的教育制度,是要讓學子能夠在學習階段後學以致用。現時的教育給筆者的感覺就是,總之入讀大學就成功了,其他的可以一概不理。至於大學生活是如何,卻不怎理會。

讀大學本身沒有問題,其實可以這樣看:大學的本質,是研究學術、做學問的地方,嚴格上是學術勝地,不是職業訓練所。雖然一些學系是有實際需求,例如醫學、法律學、工程學、會計學,但這些另外獨自成立專科學院就可。一般的純學科不論文理,對於日後職業發展,並非有大幫助,除非你日後想擔任教職。以音樂為例,讀音樂的將來當然主要以教授音樂為主,演奏能力高的人,才有機會開演奏會。當然,純學科是可以訓練學生思維能力,但學術的能力,畢竟有天生成分,並非人人都具備讀大學的資質。另外,也不要忘記,讀大學的學費頗昂貴。

這也有問題了,為何過去數十年,在就業市場上,大學生又特別搶手?真正的事實是:並非社會對大學生有特大需求,最多只能說穩定,而是大學生供應少───當年大學學位不多,較少大學生畢業。當大學生在就業市場競爭不多,如此就產生「天之驕子」的印象。但社會對大學生的需求,本就不大,當大學學位猛增,大學文憑的價值,自然大幅縮水。今日的大學生必會發現,四年的大學生涯,只是純粹把投身職業的時間延遲,而並沒提升就業的籌碼。因此,現時已見到,有僱主批評僱回來的大學畢業生碌碌無能,學歷與能力不相稱;而一些大學畢業生,由於在職場上難以學以致用,薪酬與知識不相稱,以致變得憤世嫉俗。

教育與產業空洞

雖然看起來筆者這樣說具有功利色彩,但不容否認,社會總不能培育一些欠缺需求的人才。而人才的出現,又與經濟的發展息息相關。

舉例歐洲在造車方面相當有名。像平治、法拉利這樣的頂級廠家,招攬人才時最需要哪些人?汽車工程師和設計師也!而賽車界,也是靠汽車工業應運而生,蓋因賽車的財政,往往與車廠有緊密關聯。亞洲方面以電子業為基礎,因之日、韓兩國,對培育電子人才非常注重,生產電子,需要大量工程師,這樣就需具備大量數學知識,不只加減乘除,懂三角關係、微積分,也是基本要求。台灣早已發展電子工業,所以台灣的電腦產業,也是數一數二──例子是,幾乎所有中文電腦書籍,都是台灣人編寫。加拿大的林業是加國經濟支柱之一,所以與林業相關的知識,在加拿大大有市場。而木材加工技術,也不在話下。

香港倘要發展這些人才,毫無疑問是沒有條件,何也?缺乏相關的產業。香港人倘要當個汽車工程師?本土一定沒選擇。當個電子工程師?結果也是一樣。從事林業?香港哪裡有樹可砍?與產業相關的職位,一定要在產業發達時,才大量產生。

所以香港教育的問題,正在於香港產業空洞,專才的培育難找方向。教育改革改來改去改不好,原因正是缺乏產業,主導香港經濟命脈的產業。一說到這裡必問:金融不算嗎?當然不算,金融的作用本是支援產業,既然缺乏產業,金融支援不了甚麼,那金融在香港,實際也很空洞。提供資金拿來大肆消費、炒賣,坐等資產價格上揚,那不過是把香港,變成一個泡沬勝地而已。

看到這裡,你可能已感到不以為然,認為筆者在鼓勵別人不讀書,甚至在貶低大學生。絕非如是也!筆者不是否認讀書的價值,而是要讓學子學甚麼!

總結

具體而言,是要讓學子學到有用的東西,而所謂有用的東西,是能使學子在投入社會後,有助事業發展的知識。有學生實際不是討厭學習,而只是想學些實用的東西。但不幸地,教育制度下所教的,卻無助於學生日後事業發展。從事教育的人就是沒明白這點,一味指責學子不用功,卻沒想到學子真正的想法──不希望在沒用的知識中虛度光陰。千萬別笑或發怒,筆者求學期間,就是已有同學大膽問老師,為何花時間教授一直將來在社會職場用不上的知識,當時老師的表情是一臉無奈。

至於大學的,讀到一定程度後,適合的才選擇讀大學。不適合的學子,應改學一技之長,然後工作以發展事業。事實上,不是人人到了十八、十九歲,就有讀大學的權利,而是先問自己有沒有研究學術的資質。畢竟,不是人人都適合搞學術,而且學術,永遠是少數人的玩意。

香港應該做的,就是振興產業,只要產業發達,自然需要相關人才。

若不明白教育的真正意義,即使你「贏在起跑線」,最終會「摔在終點前」!

寫於201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