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幾級?
《級別的釐定》這文章,是筆者在眾多文章推介最多的。
初學的,固然沒有級;考獲八級,應該超過八級的水平吧?
其實,筆者多次說過,級別只是考試機構為了方便衡量深淺才定下的,況且很多曲目出版時未有考試制度。但在今天,「級別」這想法已根深柢固,尤其當釐定學費時,需要按學生的能力定下適當的學費,以免造成彈奏曲目程度較高,卻收取級別低的學費,或者情況相反,因為需要對不同能力的學生公平。
級別,可以說是發展音樂技巧的體制。
提升級別
何時替學生提升級別呢?畢竟提升級別涉及學費調帳,筆者會先了解其進度,當學生達到某程度時,例如已能夠應付難度較高的曲目,其應付能力與之前較淺的曲目相若,即彈奏技能與理解能力已有進步,便會提升級別。
至於相隔多久才提升?這是因人而異,每個人的吸收和理解能力皆不相同,若按多數學生的情況,通常每年都可以提升級別一次,較多的情況,是考完琴試成績公佈時提升級別,畢竟上段提及過涉及學費調帳。但筆者必須說明,成功考獲某級,不代表已達到該級的程度,筆者有些學生,在考八級琴試前,已練習演奏文憑程度的曲目。
商業化提升級別
筆者了解過香港具規模的連鎖音樂中心,它們對級別十分敏感,提升一個級別時,導師要先填寫表格,必須在某月某日前遞交,一個月後學生需要參加一個音樂會,表現良好可獲升級,整個過程需要三個月。若然學生欲考試,必須要跟所學級別相同才可報考,若不然將特別跟進。有一次,有人向筆者查詢鋼琴六級資料,得知這學生曾在連鎖音樂中心學習,之前學的是五級鋼琴課程,當他向老師表示想彈難度較高的樂曲時,竟然稱他所學的級別是不可以學五級以上的樂曲,而且他剛考獲五級鋼琴後,音樂中心指他必須更換教師,原因是他考取五級了,需要升六級,而他的老師只能任教初級至五級,不可以教六級或以上學生。
筆者見狀感到納悶,事實上,絕大多數作品均無分級,而且,音樂中心以此理由阻礙學生的學習進度,除了商業考量外,筆者實在想不到有其他理由。當然,音樂中心必稱是「質素保證」,這又來一個問題,為何它們擔心質素的?要來個質素保證?是否曾有人把它們的聲譽弄翻,所以要質素保證?這就到了教師質素問題了,詳見《選擇音樂教師》、《選擇音樂教師--學歷》、《選擇音樂教師--琴行》,而且,由於大公司的導師甚多,實在難以控制,大公司的確很著重聲譽,變成凡事講規章,不懂變通,甚至定下不著邊際的制度。老子也有云: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者,是以難治《老子道德經七十五章》。有時候那些所謂先進的管理,都是一些脫離現實的空中樓閣,往往與最基本的成本概念有所矛盾。
因此,筆者在收新學生時,除非學生指明是初學者從未學琴,筆者會先了解過往學習經歷和相關書籍,才定下適合的級別和學費。
級別迷思
現今社會為了追逐名利下,教育變質成為人力資源分配,篩選「精英」和複製社會結構的工具,塑造「求學就是求分數和學位」這迷思。筆者收過一名由零開始的初學學生,只是個幼稚園高班學生,家長在第二堂竟已要求翌年考二級,跟著再一年就要考五級,目的明顯地告訴筆者,就是為了入名校。筆者表示才學第二堂課,五線譜還未掌握,應該待他彈到曲目才商量考試,況且考試還要練習音階、視譜、練耳,這些是經驗的累積(詳見《考試的要求》)。但該家長完全充耳不聞,更表示不答應就更換教師,結果第三堂就沒有再來學習了。
抱著這種態度學習,你認為會進步嗎?明顯,這並不是孩子的意願,而只是家長一廂情願,筆者認為,抱這心態的人要自己承擔後果。
學習音樂是不斷累積經驗,經驗多了,面對愈來愈高難度的曲目,便有能力應付。若要說某學生幾級,只是反映他彈奏和理解曲目的能力,沒有甚麼代表性。況且,你不會問一個演奏家有多少級的,因為到達一個階段,必須要脫離級別這觀念。
寫於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