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琴與人生教練

筆者說過,除了教琴外,還會教學生心智發展,學習如何做人。有人問,教琴為何要教學生做人?交給社工不就可以嗎?

人生教練

「人生教練」(Life Coaching) 一詞流行於近年,在外國要當上人生教練要讀專門的課程。「教練」一詞,英文是Coach,字面原意是一輛車,引伸出來的意思,教練就是一個把你從起點帶到目的地的人。

如果教琴純粹只是教音樂,其他一概不理,這個學生不會對老師有深刻印象。要知道上鋼琴課,老師與學生距離相當近,說的話是直接向學生說,不像學校裡,老師一人面向三十多人。本身,老師的行為, 亦直接影響學生成長。

筆者在求學時期,遇過不同的老師,現時回想起,都知道誰是盡心、盡責、為學生著想的老師;誰是插科打諢、只求「長期飯票」的老師,誰令筆者印象深刻。今天已為人師表的筆者,深明自己的行為正正影響學生。

為何自己的行為會影響學生?筆者曾教授一名八級樂理學生,有時都會從人生經驗中提點這學生,其實筆者只是按著這學生疑問作出提點和解答而已。這學生考試成功後,給了一張感謝咭,除了多謝筆者的教導外,還稱教曉了做人的道理。對筆者而言很感動,因為這學生受筆者的影響,明白應該如何做人,對日後如何面對挑戰給了很大幫助。

香港是功利社會,令不少人都追逐名利,甚至想貶低別人來去抬高自己。近年,筆者發覺有人認為成績比品格重要,甚至有好的學業成績就可以了,品格把它擱置不理。正因如此,「港孩」應運而生,不少人覺得新一代的孩子,基本禮貌都欠奉。長遠而言,對香港發展並非好事,這些孩子長大後,欠缺解決困難的問題,對很多事過份倚賴,亦會變得十分自我,不顧及別人感受之餘,更不會反思自己。

如果前程與理想,就只是不斷往外跑向上攀,讓你攀上了天峰了,卻成為一個悶人,為這所謂前程理想,犧牲了一個人應有的尊嚴和樂趣,是錢不能彌補的遺憾。若然到最終,發現那些理想原來並不是最想要的,就算真的讓你攀上天峰,卻沒閒暇、沒興趣、沒眼界去欣賞這個世界,淪為金錢的奴隸,這個人有甚麼用?

寫於2012年,2015年修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