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獸家長

「怪獸家長」一詞源自日本,是指不講理的監護人。

不少現時為人父母的,於童年時除非家境本身富裕外,大多成長在貧困的環境,希望讓下一代過比自己快樂的童年。但這種心態,卻讓他們走了另一個極端。而且現時的家長,學歷普遍比他們的上一代為高,懂得向學校和老師為孩子爭取最大的利益。

坊間怎樣分析怪獸家長,可以參考相關書籍,這裡不詳述了。筆者認為,怪獸家長這詞帶有貶義,因為望子成龍是普遍家長的期望,這不是今天才出現,就如音樂之父巴赫,為了訓練兒子的琴技,也編寫了曲目讓其練習。

為何做怪獸家長

其實,筆者聽過不少家長很希望孩子健康快樂地成長,然而現實卻十分殘酷,由於香港已是供過於求的時代,加上產業單一,社會資源亦有限,未來欲掙到高薪厚職的機會愈來愈少,一般認為覓得高薪厚職是需要高學歷,大學畢業就是高學歷了。為了不讓孩子成長後生活艱苦,希望脫穎而出,唯有在孩童時努力。

亦因為如此,便需要從幼童開始,考進某些名牌幼稚園,這些幼稚園是跟某些名牌小學掛鉤,而那間名牌小學是也是跟人人都想考進的某些名牌中學掛鉤。於是不顧一切,舉家搬遷到那間學校附近,以增加入讀機會,如那學校是教會學校,家長為了宗教分進入教會為求受洗,拿取受洗證書後立刻離開教會。

由於經濟環境的轉變,年輕一代被迫長期與父母同住,結婚生育多了很多現實顧慮,導致出生率下降,家中的孩子變得矜貴。原本學校推出小班教學,提高師生比例以達到較優質的教育,卻與此同時,因政治因素引致內地孩童來港讀書,變成與香港的孩童一同爭奪學額,競爭變得更激烈。

欲考入名牌學校,學童要過五關斬六將,絕非易事,而且學位僧多粥少,若不獲取錄,孩子便要進入計分制的自行收生階段,再不然就是進入俗稱「大抽獎」的統一派位,需要完全靠運氣入讀某些小學,若不然就可能進入校風不怎好的學校。

就算成功進入名牌學校,收到通知時興奮了短時間,上學後即揭開另一戰幔。學校為了保住聲譽,便不斷催谷學童,每天大量功課令學童喘不過氣,為確保學童不心散,幾乎每週測驗。

此外,為顯示學校的學生擁有十八般舞藝,學童放學還有各色各樣的課外課堂,如學樂器、跳舞、畫畫、打球等等。由於需要證明學童有此能力,證明的方法就是考試證書,唯有繼續催谷。考琴試、考跳舞期望盡快考到「大數目」級別,甚至降級比賽越級考琴;踢足球要踢前鋒,若被安排踢後衛便對教練破口大罵。

由於政治意識、經濟環境和各種因由,令香港人的意識上不知不覺間建立各種偏見。這偏見導致眼光狹窄,重視短期利益,變得愈來愈自我中心,不希望輸蝕給別人,可是同時放棄對細節的執著。當人放棄細節上的執著,即是對自己的生命和環境放棄追求。就如筆者教過一些學生,只為求考試,卻沒有考慮自己有沒有能力,亦沒有考慮為甚麼學琴。

其實,沒有人想做怪獸家長,但面對這殘酷的現實社會,家長都是迫於無奈,才催迫孩童,為了不要輸蝕,便希望獲得一些東西以證明自己有能,為了這份榮譽,更不惜一切,甚至不擇手段去得到。

總結

有人謂是香港教育的失敗,筆者多次提出過了,好的教育制度,是要讓學生在學習階段後學以致用,可是香港的教育主要以學術性,而且整個社會無法告訴學生,社會的真正需要。只告訴學生一路讀到大學畢業就成功,就認為可以覓得高薪厚職了,沒有告訴學生在畢業後在職場上的發展。

筆者覺得,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而每個人都應該有其專長,把這專長好好發揮,即使需要獲取證書入學校,這證書亦手到拿來。獲得的榮譽是恩典,不是目的,而且是真材實料,不是虛有其表。

寫於201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