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利的聯想

在過去撰寫的文章,多次提出有部份人為求名利,學琴只求考「大數目」級別,比賽則故意降級,反映家長及學生心態功利。只求考試的學生,由於缺乏基礎及經驗,彈奏表現都不怎好。考一至三級還勉強過得去,但考六級或以上就明顯無能為力了。

正面例子

過去說得太多負面例子,筆者就提供一個正面的例子:有一女學生跟隨筆者學琴多年,進步穩定,成績屢獲佳績,比賽常常得獎。這樣說,一定相信認為這學生是成功吧!

首先,她的家長不會主動要求學生考試和參加比賽,一切交給筆者決定。在一至八級期間,筆者只安排了考五級和八級琴,其餘時間則只是透過練習不同的曲目,以不斷增加音樂知識及累積經驗。至於校際音樂節則每年都參與,亦安排參與公開比賽,因為只在平日的練習增加一首曲目而已。考完八級後,沒有停止學琴,繼續努力學習,八級樂理及演奏文憑也一併考獲。

可能你會認為這學生有天份、際遇好,是嗎?這名學生其實沒甚麼音樂天份可言,靠的是自己努力,學習態度認真,不急於求成,按著自身能力學習適合的曲目。甚或可能你會再問,這學生應該只是學琴,其實都不用做。不,她除了學琴外,還學芭蕾舞的,與其他學生一樣要補習,功課同樣繁忙。而且,學校不在家附近,每天都要乘車跨區上學的。

最重要是她平時懂得分配時間,而且父母和她本人有顆謙虛的心,不會把名利看得那麼重,而是把獲得的名利視作恩典,不是目的。結果,她獲得的名利比起只求名利不求過程的人更多,而且是真材實料,並非徒具虛名。 

這女學生現時已經大學醫科畢業了,中、小學時期是在人人都想考進的名校讀書,成績前列名茅,英語水平媲美英美人。

功利的聯想

筆者認為功利不一定是錯,最大問題是眼望鼻。眼望鼻者,短視也。另方面想,目光如豆,短視太過,確是香港人普遍毛病。即使不看考試,其他事情也是——就如投資,不過是因眼前很好賺,並沒想過長遠,收益能否保持。而更糟者,是大家只看到一些賺錢個案,卻輕視事實上有更多例子,是賠錢。還記得1997年時,樓價大升之際,很多人搶著入市,彷彿不買就很吃虧。然其後樓市逆轉,大暴挫,買樓者才發覺,買樓是可以迫人跳樓!在股市一度升三萬點時,股民亦一度亢奮,但在當時買入股票者,等了超過十年,也等不到恢復三萬點之一日。

社會風氣既如是,則家長和學生如何取態,實難以苛責也。

為了那份虛浮的名譽疲於奔命,確實不值得,就算讓你得到,又如何呢?能顯示你很好才幹嗎?也許你會大條道理地說,沒這些考不進名校,不想孩子進入九流學校!筆者不禁想問,讓你考入這名校,你就會毫無挫折一生平順嗎?不少人認為優異成績就得到安全感,在「讀書不好就會掃街做乞丐」的恫嚇下,產生好成績等於未來有保證的錯覺,惟學校的規範指標終究只適用於學校而非未來,未來瞬息萬變,成功的定義和條件是會不斷變更。

也許,你會認為,口裡說不追求名利,心裡其實仍功利。筆者認為,名利確實可以帶來短暫的喜悅,最重要是要清楚自己的能力,把能力好好發揮,貢獻社會。

寫於201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