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管風琴的誤解

管風琴是相對較冷門又困難的樂器,風琴師的培育也相當不容易。執筆之時,筆者在教會擔任風琴師不足十年,嘗試以所知的知識及搜集一些資料,去說說一般人常遇到一些對管風琴的誤解,或讓風琴師著實為難的情況。

管風琴的起源可追溯到幾千年前的古希臘羅馬時代,管風琴是用以增添盛典的莊嚴氣氛,或在大型活動中娛樂觀眾。除了歷史悠久以外,此「樂器之王」亦因其構造之複雜、體積之巨大,以及音色音量之寬廣而震懾人心。

簡單介紹一下管風琴,管風琴是鍵盤樂器歷史中最悠久,由古代樂器演變而成,現今是世界最大的樂器。管風琴是通過腳下的踏板送風,吹響音管,並配合雙手鍵盤彈奏的一種樂器。當手指按下某琴鍵後,該鍵對應的音管的管塞就會打開,氣流通過而吹響音管,則發出一個樂音。

管風琴的音量宏大,音色飽滿,尤其適合在莊嚴的氣氛中演奏嚴肅神聖的宗教音樂。中世紀的歐洲,幾乎每個小鎮的教堂中都擁有或大或小的管風琴。能夠在著名的大教堂中擔任風琴師,音樂家們會以此引以為榮。

以下是很多人對管風琴的誤解,筆者未真正認識管風琴時,也同樣出現的誤解:

每部管風琴都差不多

每部管風琴都是為特定的音樂廳或教堂度身設計的,鍵盤數目、其排列順序、觸鍵反應快慢、音栓(控制音色)數,以及相關的配置,都不盡相同。所以在不同場合演奏不同的管風琴都需要很多練習時間,一方面要盡快熟悉那部管風琴的運作,同時尋求最佳音色組合的可能性。管風琴的音管很容易受溫度和濕度影響,有些教堂的管風琴因沒有恆溫恆濕控制,有時會有某個音管突然在毫無先兆下不能發聲、或出現雜聲、甚至走音。所以除了演奏前把樂曲練好之外,也要有臨場應變能力。

聖詩很易彈

聖詩多以四聲部和弦寫成,基本上其進行都有邏輯規律,若學過和聲學的人確實很易理解。很多人認為聖詩很容易彈,表面看來好像比起巴赫或其他作曲家的管風琴獨奏曲容易。不過,擔任司琴卻是重要的責任,就是領導會眾唱聖詩,而不是會眾唱詩時的普遍錯誤而遷就。司琴又要善用不同彈奏形式領導會眾,如連音、稍斷音、斷音、小組合、分句,又要考慮句法分明,音色亦要配合歌詞意義,有時以雄壯的音色,有時則以較柔靜的音色,沒可能一味以同一音栓。

風琴師預備婚禮 / 喪禮很輕鬆

香港並沒有全職教堂風琴師制度,教堂的風琴師除了在主日崇拜彈奏外,也會遇上婚禮或喪禮需要幫忙,這是風琴師額外的工作。風琴師本著專業,因應別人的要求會認真地準備,從花時間思考曲目、練習、預習,至典禮完成,絕不是區區一兩個小時就可處理。

彈管風琴和彈鋼琴差不多

若彈鋼琴已有一定經驗和技巧,彈管風琴確實很快上手。不過很多人以為彈管風琴等於彈鋼琴加上腳而已,筆者未接觸管風琴也是這樣想的。事實上每一種樂器都有其獨特性,管風琴與鋼琴雖然同屬鍵盤樂器,但發聲原理截然不同、觸鍵方式亦有差異、使用的樂譜也不盡相同。部份鋼琴曲目雖然也可以用管風琴演奏,但兩者的音樂演繹方式畢竟很不同,特別是後浪漫或印象派中許多專為鋼琴創作的曲目,技巧複雜之餘,音樂情緒不停地轉換,並大量使用踏板。若以管風琴彈奏這類鋼琴曲目,需要手腳聲部重新安排、選用複雜的音栓,彈奏起來相當困難,效果也不彰。因此不是任何鋼琴曲目都適合用管風琴演奏,所以請不要隨便要求風琴師用管風琴彈奏鋼琴曲目。

管風琴彈管弦樂曲很方便

管風琴雖可營造整個交響樂團的聲響效果,但不像鋼琴可透過手指力度去控制聲部、音量,管風琴是透過音栓來控制音色的變化,聲部多時聲響一定龐大、餘音較長。巴洛克式的琴鍵比較重,琴鍵也會隨著音栓數的增加而變得更重,演奏密密麻麻的跑動音無法像小提琴般的靈活,所以用管風琴彈奏管弦樂改編曲目時,不得不斟酌情況及速度上的調整,以符合管風琴的特性。

寫於201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