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書籍的版本
筆者在中學時期學琴時,曾經有一堂漏帶琴書,借了老師的琴書上課,彈奏莫札特D大調奏鳴曲 K311 第一樂章時,發現有部份內容跟筆者在平常練習的有很大出入。筆者詢問時卻被說「管它甚麼,見譜就彈吧!」。這事一直記在筆者的心,琴譜有很大出入一定有原因,也引起筆者對樂譜版本的關注。
![]() |
有沒有發現這兩份琴譜,是同一首歌,來自同一段落,當中有很大差異。 |
首先說說在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初,有被認為是某作曲家的權威人士,他們的版本都加上了很多個人的理解和詮釋,音符時值、彈奏法和句法都被作了很多改動。
修改原作
在《淺談巴赫創意曲》一文,略為提及不同的版本。由於巴赫不在手稿上注明任何演奏指示、通常都沒有速度標誌、強弱、表情術語、連奏斷奏,僅有少數例外。現在香港較易買到的巴赫版本,如徹爾尼版、布梭尼版等等,都加上大量演奏記號,其中有些可給予參考指示,但亦有不合理之處,甚至違背巴赫原意,內容過於「浪漫」,與風格不符的解釋;有少數「修改」巴赫原作,對音符進行「增刪」之舉。
然而,莫札特作品的注釋常有改動音符、增添過多強弱記號的現象。有些版本甚至多處「修改」莫札特原作,連旋律都被「改」了,就像筆者第一段遇到的情況。
在出版史上,對貝多芬的任意竄改是最嚴重、最普遍的,造成的混亂也最大。有些版本把自己的注釋混同在貝多芬的原作之中,令人難辨真偽;有些亦改動強弱記號、分句連線的位置,使音樂句法和性質產生異變;有的更刪去貝多芬原注,添加自己的注解,也有增刪音符的。在踏板記號上,問題尤其嚴重。過多的踏板記號嚴重損害了貝多芬音樂的清晰音響。
至於被稱為「鋼琴詩人」蕭邦,其版本遭遇更為「悲慘」。一方面.蕭邦本人常為同一首作品寫出兩個甚至三個手稿版本,當中已有很大差異;此外,熱愛蕭邦的注釋者甚多,他們也常常加上自己的見解。誠然,在這些版本中不乏真知灼見,但不少十分「個人化」注釋亦難免令人被誤導。
貼近原作
筆者的琴書多用URTEXT(UR德文的意思是原始),中文稱原典版,甚麼是原典版?在二十世紀後期,表演藝術的主流思潮是要求探尋作曲家的原意,意思是追求作曲家原始意圖或不加注釋的版本。在香港欲購買原典版亦容易,原典版亦有來自不同歐洲國家的出版社。然而,原典版價格相對較高。
不過,沒有某一原典版是絕對正確的,因為原典版都不是根據單一資料而成的,好的版本都會有序言,詳述編輯原則,並由編輯者選定的樂譜文本,亦會說明是根據哪些原始資料。因此,不同出版社出版的樂譜都會有差異,只是不會不合理地「修改」旋律或強弱記號。
最完美的版本
筆者在此說,沒有一個版本是最完美的。因為要知道,這世界不少人和事每天都在改變。最好的做法,首先是找一個不會被不合理「修改」的版本,彈琴不是僅僅按譜彈奏音符就是。曲目練熟後,就參考不同的版本,細心留意,就會發現有分別的。這樣可更深入地瞭解作品和了解作曲家的意思,之後按照其分別,整理出自己的彈奏形式。這過程並非隨心所欲,也不是盲目的,而是有根據,經過研究和理解得出來的結論。
不同的URTEXT版本,可以讓人有更多想像空間,讓彈奏更為生動,並非只有一種彈法才是正確,亦沒有所謂完全正確的彈奏方式。
當同一曲目內容在不同版本有出入時,首先不要立刻判斷哪版本是正確,哪是不正確,若然像筆者第一段所言不去管它,這態度肯定不正確。而是找出其原因,例如修訂的人,修訂的人的動機。琴譜內容差異可作出比較,找出理想的彈奏。彈琴應該是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每個人都有其個性。
寫於201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