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軍開拓史
1982年,政府決定把將軍澳發展成香港第七個新市鎮,目標是容納約三十萬居民,以配合人口增長。
將軍澳歷史
將軍澳在明朝(1368年至1627年)已經有人居住,亦開始有人稱此地為將軍澳,而事實上,將軍澳於明代文獻已有記載,但沒有詳述名稱由來。將軍澳這個名稱由來有不同說法,有云曾埋葬一位不知名的將軍,也有說此地的地形外觀像胄甲,實際上是將軍澳這裡曾經有一位將軍經過,在明代末年,有一名將軍因戰敗而流落坑口村,被村民發現,很可惜傷重不治。坑口村民為了紀念該名將軍,便聳立墓碑以作憑弔,每年村民都會拜祭,直至將軍澳發展為止,亦因此命名為「將軍澳」。
坑口為將軍澳最古老的鄉村,在三百多年前已有人居住,名稱由來與孟公屋有關,在孟公屋附近有條大水坑,澗水沿著水坑流出大海,故命名為坑口。坑口於十九世紀後期,由於坑口村時常停泊很多漁船,因而形成了漁民和陸上居民貿易生活物品的場所,坑口發展成一個市區,而在坑口村前建有各式商鋪,並改名「坑口街」,可知當時的坑口墟,是今天的坑口村。而坑口墟亦是以前西貢區的行政中心,直至二次大戰後,西貢公路建成,西貢墟交通比起坑口更為便利,取代了坑口墟成為西貢行政中心。
另一個是調景嶺,是因旅居香港的加拿大商人連尼(Alfred Herbert Rennie)因自己開設的連尼麵粉廠倒閉,投水自盡,這個海灣便稱為「吊頸嶺」,以英文地名作紀念(Rennie's Mill),直至香港政府社會局在該地設難民營後,取吊頸嶺的諧音,改名為調景嶺。四十年代國共內戰,部份國民黨士兵移居香港,最初在港島摩星嶺山頭搭屋居住,後來在1950年清明節,摩星嶺發生暴亂,港英政府為此於同年6月25日把這批居民為數七千,送到當時人煙稀少的調景嶺定居。這些居民在此建立木屋及石屋,成為一個村落。
真正的開荒牛
坑口、調景嶺現時都屬於將軍澳區的,如果這樣說,調景嶺早在1962年已經有巴士前往,當時是 30 號,往返調景嶺及九龍城碼頭,到1967年2月20日縮短至彩虹,曾在六七暴動時停駛,還要等到1971年12月20日才重開,乃暴動後最遲重開一條,1973年7月16日九巴革命性重組路線編號改稱 90,1989年6月20日加開起訖點相同但途經順利及秀茂坪的 290;坑口在1976年4月亦已經有巴士前往,是 91A,1979年12月16日改為 91M。不過當時坑口、調景嶺仍屬鄉郊地區,將軍澳未正式發展,因此它們不能算是將軍澳開荒路線。
真正的開荒路線,應該是 93A,將軍澳第一條公共屋h--寶林h,是在1988年3月才正式入伙,但 93A 已於1987年9月7日起投入服務,原來是迦密主恩中學於1987年9月創校,有學校自然需要交通,93A 出現是為了方便師生往返學校及市區,直至1988年3月,寶林h正式入伙,93A 開始延長服務時間。
![]() |
98C及98D都是將軍澳往返九龍西的主要,仍提供普通巴士服務時,長時間都是以十二米巴士行走 |
開始發展
1988年5月27日,將軍澳首條長途路線 93K 開辦,方便居民前往九龍其他地區,然而另一條公共屋h--翠林h,亦於不久後入伙,九巴先後加開往來牛頭角地鐵站的 95A 及往來旺角火車站的 95K,這兩線後來不約而同更改編號,95A 改為 95M,而 95K 改為 95,並延長至佐敦道碼頭,結果在彌敦道上,出現了南轅北轍的行車情況。為方便居於寶林h及翠林h的學生前往藍田區上課,以及地鐵東隧支線通車,九巴於1989年8月9日再加開 93M,只在繁忙時間服務,然而1990年1月15日提升至每天全日服務。另外,亦為了方便居於調景嶺的學生往來將軍澳上課,1989年11月20日起,90 提供特別班次往來寶琳,同日起,方便夜歸居民,加開通宵線 293S。
將軍澳的過海路線,於1990年8月開始提供,路線為 690,往來寶林及中環,並只在繁忙時間行走,而將軍澳隧道亦於不久後通車,690 隨即改經,總站遷往康盛花園,成為首條途經將軍澳隧道的巴士路線。1990年,坑口地區亦開始發展,屬該區發展的第二期,包括多個屋苑及私人住宅項目,能容納的人口比第一期高很多,將軍澳隧道亦於同年通車,便利了居民出入外,亦為未來的擴展和需求做好準備。首條坑口區的巴士路線 91M,於1990年5月25日正式服務將軍澳居民,總站由原本近田下灣村,遷往坑口(北)巴士總站,然而當時 91M 班次仍然疏落,同年7月26日,加開 98A 線往來觀塘。配合坑口區發展,亦要抗衡專線小巴 11 號,91M 於1991年3月22日延長至安寧花園,亦開始不斷加密班次。1991年7月香港科技大學啟用,九巴加開 298 往來藍田地鐵站,原本是方便科大學生接駁地鐵,卻成為坑口及寶琳區居民往來藍田地鐵站的接駁地鐵路線,後來加開多條特別班次方便將軍澳居民。
坑口區樓宇在隨後一、兩年相繼入伙,為分流山下及山上居民,1991年2月 93A 及 98A 加開繁忙時間途經將軍澳隧道的特別班次,8月加開 298P 往尖沙咀,後來亦加開 690 輔助線 690P 由坑口往中環,通宵線 293S 亦延長至坑口(北)。1992年8月,298P 提升至平日全日服務,改稱 98D,成為坑口及寶琳區前往尖沙咀的全日巴士路線,1993年2月增加假日服務,1992年9月增設過海專線小巴 18 往返東區,1993年10月加開往西九龍的 98C,只在繁忙時間行走,690P 於1994年10月提升服務,改稱 691,而 98C 及 691 亦在1996年秋季提升至每天全日服務。1996年5月,九巴改開 297P 往九龍灣及紅磡,方便坑口及寶琳居民,1997年12月開辦通宵過海路線 N691,往來坑口及上環。
小巴上位
坑口區一帶發展成熟,對外交通亦日趨完善,前往尖沙咀、旺角、觀塘、坪石、港島北岸都有路線前往,唯獨沒有前往九龍灣及新蒲崗的路線,加上坑口區的巴士路線,都會繞經寶琳區,九巴認為只服務一區客量不足,亦認為前往九龍灣及新蒲崗需求不大,沒有在路線發展計劃中提出,然而專線小巴 102 於1994年10月下旬投入服務,旋即受到居民歡迎,甚至供不應求,結果要分拆多兩線 102A(已取消)、102B 輔助,九巴驚覺低估了需求,於1997年6月開辦 298B,可惜為時已晚,因為 102 系列已採用車海戰術,當九巴 298B 到站時以前後夾攻搶客,令九巴 298B 客量長期不穩定。
雖然將軍澳屬西貢區,但只有一條由寶琳開出,經順利前往西貢郊區的專線小巴 12,浪費不少行車時間,因此專線小巴 102 的營辦商,於1994年10月開辦由坑口至西貢郊區的 101,經由清水灣道(大埔仔)前往,由於路線直接得多,受到居民歡迎,在假期甚至供不應求,而於2002年8月配合地鐵將軍澳線通車,101 利用原本 102 的部份車隊,大幅加密班次,更與地鐵提供轉乘優惠。
調景嶺平房區於1995年清拆,九巴於1996年10月先後取消 290 及 90,而原本由觀塘前往調景嶺的專線小巴 10A,轉型成為往慧安園的 10M,途經將軍澳隧道,由於行經路線直接,全程行車時間只需十多分鐘,比起乘搭巴士往觀塘,節省近十分鐘時間,旋即受到寶琳區居民歡迎,搶去不少 93A 及 98A 的乘客。
另外,寶琳及翠林前往土瓜灣,仍需乘搭 93K,由於 93K 為流水線,路線迂迴及行車時間很長,然而新都城開始發展,專線小巴 105 於1998年7月1日起投入服務,提供特快往土瓜灣及九龍城的服務,當時連筆者都不敢相信,專線小巴 105 只收七元,因為土瓜灣往觀塘的小巴當時也是收七元,而比 105 短得多的專線小巴 69〔麗港城往九龍城〕,已經收七元五角,居民開始知道專線小巴 105 的存在後,客量不斷增加,更搶去原本乘搭 93K 及 98C 的乘客,九巴唯有把 297P 於1998年11月25日起提升至每天全日服務,改稱 297,方便坑口區居民往紅磡同時,亦以圖搶回在寶琳區被專線小巴 105 搶走 93K 的乘客,可惜也為時已晚,因為 297 比專線小巴還貴,班次亦不及小巴。
另一個新開始
將軍澳市中心於1998年開始發展,在發展前將軍澳人口突破二十萬,預計將會超過四十萬。初期為方便地盤及裝修工人,1998年3月開辦 296A,同年8月開辦首條將軍澳區內線 296。尚德h在1998年底開始入伙,第二條尚德h對外線 296D 投入服務,往來尖沙咀區,然而首兩條服務尚德的過海路線 693 (往中環)及 694(往港島東),都在1998年11月投入服務,原本往坑口的 N293(原 293S)及 N691,於1999年2月起延長至尚德,3月開辦往西九龍的 296C,5月開辦往九龍城及紅磡的 296X,日間路線除了區內線 296 及過海路線 694 外,其他將軍澳市中心路線,只服務尚德h。
1999年7月,政府批出天水圍北及將軍澳市中心新發展地區的兩組巴士路線,予現有巴士公司競投,結果將軍澳南的一組共七條路線由新巴成功投得,並由2000年2月開始分階段開辦,率先開辦兩條新線 796M 往藍田地鐵站及 796X 往紅磡碼頭,當中 796X 是接辦原本九巴路線 296X。將軍澳市中心及調景嶺的屋苑相繼落成,2001年4月,796M 及 796X 由唐德街遷往寶盈花園,同時開辦新線 796A 往調景嶺,成為調景嶺平房區清拆後,再次踏足調景嶺的巴士路線,初期是方便地盤及裝修工人前往彩明苑,後來寶盈花園及彩明苑相繼入伙,新巴增闢多條對外線,2001年6月開辦往西貢郊區的 792,9月 796S、796C、796B 先後投入服務,為居民帶來方便的對外交通服務,2002年4月底開辦第二條將軍澳區內線 796。
將軍澳地理位置特殊,雖然屬新界東南區,但前往其他新市鎮,必須經由觀塘前往,開辦前往其他新市鎮的巴士路線,隨時與觀塘往其他新市鎮的路線重疊。始終新界區的就業機會,決不能與市區心臟地帶相比,開辦這些路線需求不大,只在繁忙時間才有較多乘客,非繁忙時間客量不足以支持營運成本。因此首條服務將軍澳市中心的 296A,2000年3月率先與多條觀塘往其他新市鎮提供八達通轉車優惠。然而居住將軍澳其他地區,看見只在新發展的將軍澳市中心才享有轉車優惠,認為需要對所有將軍澳居民公平,2001年3月,98A 改為循環線,亦與多條觀塘往其他新市鎮提供八達通轉車優惠,後來更增加至與大部份行經觀塘道的巴士路線提供轉車優惠。
不過,前往機場的巴士路線仍然缺乏,要居民帶大量行李轉車,實在相當擾民,1999年12月,N29 率先開辦,不過居民需要一個日間行走的機場線,在不斷爭取下於2000年10月開辦了前往機場的路線 E22A,2001年4月提升至每天全日服務。
運輸重任移交地鐵
面對人口不斷增長,政府於1984年起已打算延伸地鐵觀塘線至將軍澳,三年後進行首次研究,1989年政府開始與地鐵公司商討有關計劃。1994年政府公布的「鐵路發展策略」中,指出將軍澳區人口達二十五萬時,便需要建成一條與觀塘線相連的鐵路,將軍澳支線列入優先發展的項目。1995年,地鐵公司進行可行性研究,1996年4月向政府遞交建議,12月政府公布批准將軍澳支線進行設計工作,負責五個車站作詳細設計的首三項顧問合約先後於1997年7月及9月批出,至1998年3月,所有詳細設計合約經已批出,11月開始動工,2002年8月通車。
![]() |
將軍澳線幾乎覆蓋整個將軍澳,除了將軍澳西及百勝角外,大部份居民均能徒步往返車站,往返市區的時間縮短了,亦淡化將軍澳偏遠的形象 |
然而地鐵將軍澳線未通車時,2002年初運輸署已計劃,於地鐵通車後大幅調整巴士及專線小巴服務,包括取消十五條巴士線,十多條巴士線削減班次,四條過海路線減至一條。議員及居民不滿此舉強迫居民乘搭地鐵,發動大型簽名會、遊行、示威反對。地鐵將軍澳線通車當日,巴士服務沒有大變動,792 提升至每天全日服務,增闢接駁地鐵路線有將軍澳工業h的 797M、翠林h的專線小巴 17M、康盛花園的專線小巴 15M,原本服務翠林及寶琳前往藍田地鐵站接駁地鐵的專線小巴 17,為避開地鐵,改經秀茂坪道及藍田山。專線小巴 18,亦由原本收費 $12.50,減至 $11.50,同年11月下旬更減至 $11.00,直至2006年1月增至 $12.00,2009年1月回復原價 $12.50,2011年11月上旬更增至 $13.50,但由於營運成本不斷上升長期虧蝕,2012年9月停止服務。
大部份服務將軍澳區的巴士線客量,都因為地鐵通車而下降,往來將軍澳市中心及藍田的 796M 失去接駁地鐵功能,於2002年8月25日停止服務。然而過海路線客量下跌情況令人慘不忍睹,694 率先轉型,放棄北角、o魚涌及太古城的乘客,把這些乘客送給地鐵及專線小巴 18,691 及 693 亦無法繼續下去了,兩者合併成 692,而將軍澳首條過海路線 690,因為沿線部份地區未有地鐵服務,客量下降幅度未及其他過海線嚴重,但最終難逃重整路線的命運,9月起縮短至交易廣場,降低全程收費維持競爭力。93A、98A 途經將軍澳隧道的特別班次亦不能繼續下去,唯 98A 仍能維持坑口至觀塘的特別班次服務,但已逐步縮減至只在上午繁忙時間行走。而一直受制於專線小巴 102 的九巴 298B,亦支撐不住了。
沒有地鐵服務的香港科技大學,亦都要修改服務了,298 改為 298M,並縮短至寶琳,為方便居住在藍田的科大學生及教職員,仍保留往藍田的班次,編號為 298P,只在上下課時間行走,但客量持續偏低,最終2006年6月停辦。開學一個月後,接載居住寶琳、翠林的學生往藍田區學校的 93M 終於被開刀,10月7日起再度改為只在平日繁忙時間行走,三星期後更進一步削減至每天開出三班,2008年9月更減至兩班,因應調景嶺的學生往將軍澳西及藍田的需求,2011年8月27日起改由調景嶺開出。原本計劃新巴 796A 及 796S 合併,但為了改善位於百勝角的清水灣半島對外交通,796S 延長至清水灣半島,逃過被取消的厄運。
踏入2002年11月巴士及地鐵的服務之間已取得平衡,大部份的服務已暫時穩定下來了。
不過,往來科技大學及寶琳的 298M,由於長期受到競爭,導致客量持續偏低,開辦以來不斷縮減班次,車輛更由原本十二米三軸巴士改派短車身的十點六米巴士行走,2004年6月19日,服務只有廿一個月的 298M,終於支持不住,由 91M 延長寶琳及加設分段收費取代。
796A 及 796S 雖然各為其主,不過乘客量仍然偏低,2005年6月13日起終於都要合併,編號仍為 796S。雖然清水灣半島並無鐵路服務,但由於受到專線小巴的競爭,客量並無太大起色,而且 796S 只到牛頭角,前往其他地區即使提供八達通轉車優惠,始終需要轉車。直至2014年11月9日,往返九龍西的 796C 延長至清水灣半島,796S 總站遷回到將軍澳站,由於此舉令 796S 與鐵路重疊,故有指是為日後停辦而鋪路,結果不足一年,2015年9月14日大幅削減服務,只在清晨及凌晨時份各兩班車,以補足鐵路服務時間以外的需求,儼如已取消的路線。
破舊立新
地鐵將軍澳線未通車時,居民出入主要是依賴巴士,將軍澳的巴士路線盈利可觀,過往第一手新車都會分配予將軍澳巴士路線,但地鐵通車後,令將軍澳區巴士乘客大減,自此以後,將軍澳區巴士路線沒有再分配全新巴士行走,多是其他地區的巴士線換了新車行走後,被換出的車輛行走將軍澳區的巴士線,凸顯巴士公司對將軍澳區的巴士線已不再特別重視。
![]() |
第二代 290 是因應客量偏低的 692 換成的,除了調景嶺總站位置不同及將軍澳區定線不同外,由寶琳路至彩虹一段路線幾乎與第一代 290 完全相同 |
新巴 796B 由於與鐵路重疊,部份地區更有其他路線選擇, 而 797M 客量長期偏低,因此於2010年10月10日起把 796B 取消和 797M 削減班次,換成往返沙田火炭的 798,直接貫通將軍澳及沙田人流最集中的地方,結果這改動深受兩區乘客歡迎,客量不斷上升,成為新巴將軍澳區盈利最高的線王。798 除了服務往返將軍澳及沙田的乘客外,還服務往返大埔、北區、甚至到深圳過境的乘客,不少乘客利用 798 往沙田轉乘鐵路而不全程使用鐵路,因為鐵路需要多重轉車之餘,收費比 798 還貴,倘若由寶琳乘搭 798 前往沙田市中心,若行車暢順只需二十分鐘車程左右,比鐵路快近一倍。798 更成為新巴/城巴網站路線搜尋圖像的代表線,顯示新巴十分重視 798。
過海隧道巴士 692 由於面對鐵路競爭,車費亦高於鐵路,導致客量長期偏低,不斷縮減班次及服務,最終於2013年11月30日停辦,以換取將軍澳往返荃灣的巴士路線。由於不同地區的區議會對定線有不同意見,開辦日期一拖再拖,最終於2015年3月28日起投入服務,這條路線由九巴投得,編號為 290 及 290A,兩線都是往返調景嶺及荃灣,途經順利及秀茂坪,分別是 290 不停站而 290A 停站。雖然路線頗長,290 及 290A 勝在不用轉車,筆者乘搭過 290 由荃灣往返寶琳,車程只需45分鐘,比起鐵路更快,車費亦低於鐵路(未計使用「港鐵特惠站」)。而且 290 及 290A 服務鐵路無法到達的地區,開闢多個全新點對點服務地方,後期提供電子路線圖和4G Wi-Fi上網服務。290 成為九巴到站時間預報的代表線,是九巴重點路線之一。
城巴將軍澳機場路線 E22A 消耗成本高,並因應將軍澳市中心的發展,多次修改區內的行車路線,令行車時間增加,對於寶琳及坑口居民來說路線過份迂迴,本身已繞經機場貨運區,尤其往將軍澳方向繞路更多。因此城巴於2011年9月25日重組將軍澳機場路線,A29 投入服務,E22A 由寶琳延長至康盛花園,班次回復每三十分鐘一班,寶琳及坑口居民能夠以特快途經往返機場,不需在將軍澳市中心、東涌、機場貨運區繞圈,A29 車程比 E22A 快起碼半小時,若全程行車暢順更不足一小時便能從寶琳往返機場,比的士只慢十分鐘左右,而且舒適度亦較優勝,即使車費比 E22A 貴七成多,不少乘客寧願多付車資乘搭 A29。由於 A29 不途經將軍澳市中心,該區只能繼續乘搭被削減班次的 E22A,而且將軍澳區的酒店也位於市中心,因此於2015年9月27日開辦 A29P,加強該區的服務,並途經秀茂坪及順利,亦令觀塘半山居民終於有全日機場線。
後記
有謂將軍澳屬偏遠之區,筆者並不同意,倘與大嶼山比較,又如何計算?把將軍澳打造成市區後花園,對在市區工作的人,是莫大之福音。也許將軍澳被三面山圍著,才有遠的感覺,不過自從地鐵通車後,已拉近與市區的距離,為將軍澳居民提供方便的公共交通服務外,亦帶旺將軍澳區商鋪的生意。但筆者現時仍有朋友認為來將軍澳是很遠,究竟是甚麼一回事,相信是地理位置問題,若然問由沙田去荃灣,還是將軍澳去荃灣那一個近一點,如果筆者答將軍澳,相信一定會告訴筆者說錯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