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龍吞大鱷

「長龍吞大鱷」是介紹將軍澳過海線,將軍澳過海線早期常被指收費高,像條食錢「大鱷」,「長龍」(指地鐵)降臨後,立即把「大鱷」吞掉。

港島北岸

香港島是香港最早發展的地區,島上有香港的商業和政治中心,1841年1月20日,英國的駐中國商務代表(未獲清廷承認)暨皇家海軍軍官查理.艾略特(Charles Elliot)最先佔領香港島,命名為barren rock(意即貧瘠的小島)。隨後英國人在香港的中環駐腳,先建成香港第一條街道──荷里活道,並把中環一帶發展成行政和商業中心。19世紀至20世紀初,香港主要是以商業貿易為經濟主柱,幾乎所有公司都在中環一帶進駐,中環成為當時香港島的商業中心區。由於土地不敷應用,在德輔任內﹝1887年至1891年﹞,中環進行了多次填海工程,今日的香港會所,皇后像廣場、立法會大樓等,也是在填海工程所建成的。

1970至1980年代是中環的全盛時期,當時中環不斷興建多層式摩天大廈,包括各銀行總部,金融市場開始興旺,香港主要的商業活動均在中環進行,不少香港人都以在中環上班為榮。但由於中環土地即使多次填海都始終不能滿足需要,而且中環辦公室的租金一直都居高不下,這個港島的主要商業區,便逐漸的擴展至上環、金鐘及灣仔北岸,而人流也就慢慢的不及以前。不過貴為香港的心臟和金融市場中心,中環的商業活動仍然相當頻繁。

灣仔是一個人口流動相當大的區域,也有一些摩天大廈和地標建築,如中環廣場及香港會議展覽中心,而毗鄰的銅鑼灣,是香港的主要商業及娛樂場所集中地,區內有多家大型百貨公司及大型商場,有很多緊貼潮流的商店,再加上很多店鋪都營業至深夜,因此銅鑼灣成為一個非常繁忙的地區,亦成為最受香港年輕人歡迎的地方之一。當中的時代廣場,每年都倣效美國紐約時報廣場在除夕夜舉行倒數活動,吸引不少市民參與,電視、電台多會作現場直播。

港島東是港島人口主要集中地,早期人口主要集中在柴灣,其後擴展至筲箕灣,二次大戰後隨著大批來自上海的新移民湧入,北角的人口亦開始增加(現時變為主要是來自福建),同時工廠大廈亦多選在東區設立,製造業於1990年代起逐漸式微,有些轉型為商業大廈,今天東區都以住宅為主。

鱷魚先鋒

畢竟將軍澳比起其他新市鎮較接近市區,在九龍東的東區海底隧道在1989年9月通車不久,將軍澳隧巴線發展就已經開始。

將軍澳首條過海線是 690 線,於1990年8月13日起投入服務,當時將軍澳隧道尚未通車,因此 690 取道寶琳路前往,以寶林為終站,並只在繁忙時間行走,三個月的11月8日,將軍澳隧道通車,690 於翌日隨即改經,總站由寶林遷往當年新入伙的康盛花園,亦成為首條途經將軍澳隧道的巴士路線。其後將軍澳不斷有居民遷入,690 約一年後,提升至平日全日服務,假日將軍澳居民如欲過海,仍需前往觀塘轉車。

早期居民對收費意見不大,因為 690 初期收費為 $5.50,與市區過海路線 $4.00 比較相距不大,未有把將軍澳過海線看成「鱷魚」的感覺。

拓展網絡

將軍澳坑口於1990年開始發展,屬該區發展的第二期,包括多個屋苑及私人住宅項目,能容納的人口比第一期高很多,坑口區樓宇在隨後一、兩年相繼入伙,不過過海仍然缺乏,直至1992年10月,由第一條過海 690 增設上午特別班次,由坑口往中環,編號為 690P。

遷入的居民愈來愈多下,九巴及中巴決定把 690P 獨立運作,1994年10月3日提升至平日繁忙時間行走並改稱 691,1995年,690 增設假日服務,將軍澳寶琳、翠林、康盛花園居民終於有全日過海路線,不過坑口居民仍要前往寶琳乘搭,或到觀塘轉乘地鐵過海,坑口居民認為該區人口比寶琳及將軍澳西為多,應該要有全日過海路線,終於在1996年9月16日,691 終於每天全日服務,不過九巴及中巴仍認為一h一線客量不足,坑口過海線 690P 以致 691 都途經寶琳,令寶琳區有兩條過海路線,1998年3月2日,691 更增設特快班次途經東區走廊及告士打道,該特別班次於2000年5月8日正名為 691P。1997年12月22日,將軍澳首條通宵過海線 N691 投入服務,往來坑口及中環,不過取道寶琳路,可以服務整個將軍澳區。

1998年9月1日中巴喪失專營權,690 交由城巴經營,691 則交由新巴經營,九巴仍同時經營兩條路線,其實目的是讓巴士公司有其競爭,不過只限新巴與城巴之間,因為 690 及 691 九巴時段是相近的,最多只有一至兩班車的差別。

將軍澳市中心於1998年開始發展,在發展前將軍澳人口突破二十萬,預計將會超過四十萬,同年年底開始入伙,九巴於1998年11月2日增設過海路線 693 由尚德往中環,一週後的11月9日,新巴首條自行開辦的過海 694 也投入服務,由尚德前往港島東,不過兩者不同的是,693 只服務尚德h,694 則途經寶琳,相同的是兩者都是上午繁忙時間單向行走。

1999年1月11日,九巴獨營的 693 增設星期一至五下午繁忙時間回程服務,新巴獨營的 694 更提升至每天全日雙向服務,亦寫下一個紀錄,是首條民康街以東的新界過海路線。693 來回程都是途經運亨路及運隆路,路線較迂迴,1999年6月25日不再途經運亨路及運隆路,由於行車里數減至17.1公里,全程收費由 $15.30 下調至 $12.80,是巴士路線甚少出現的現象。1999年2月14日通宵過海路線 N691,也配合將軍澳市中心發展遷往尚德。

收費高效率低

將軍澳地理形勢特別,將軍澳是屬於新界東南區,很多人卻把將軍澳誤以為是九龍區,主要原因是將軍澳接近九龍的觀塘區,距離只是一山之隔,但將軍澳是新界,是鐵一般的事實,而且將軍澳在十八區來說是屬新界西貢區,但前往新界其他地區,又必須經由九龍前往,而且社區結構與一般認知上的西貢鄉郊地區截然不同,引致將軍澳地區劃分上出現灰色地帶,結果引起在尋找將軍澳屬區時產生混亂,甚至引起官民在交通收費問題上的角力。

最大的角力無疑是過海線,雖然早期 690 的收費與其他過海路線比較的差距不是很大,但巴士公司調整收費時 690 一向比其他路線為高,加價次序為$5.50 > $6.50 > $8.00 > $9.00 > $9.90 > $10.60,其他過海路線次序為$4.00 > $4.50 > $5.30 > $6.20 > $6.80 > $7.30(普通巴士價錢,以 690 投入服務起計算),引入空調巴士後,空調收費加價次序為$13.00 > $14.30 > $15.30,其他為$7.50 ($8.00) > $8.30 ($8.80) > $8.90 ($9.40)(括號為一些稍長程的市區過海線收費),差距便與普通巴士愈來愈大。

由1997年12月1日調整車費後,將軍澳所有空調巴士過海線收費達到 $15.30,與九龍市區線 $8.90 相距甚遠,不少將軍澳居民要求減價,也許雙方角力源頭是不少居民誤視將軍澳為九龍,然而將軍澳和觀塘只是一山之隔,比起其他新市鎮更接近市區,不過平均車費卻高於其他新市鎮。以2001年過海路線為例,可參考下表:

新界過海路線比較
地區 路線號 全程行車里數 收費 平均每公里收費
將軍澳
(地鐵未通車時)
690
20.8 15.30 0.74
691
21 15.30 0.73
693
17.2 12.80 0.74
694
22.7 15.30 0.67
天水圍
969
44 20.70 0.45
元朗
968
44 20.70 0.55
屯門
960
41 18.20 0.44
961
38.3 18.20 0.48
962
41.7 18.20 0.44
青衣
948
24.3 15.30 0.63
荃葵
336
19.2 15.30 0.80
930
20 15.30 0.77
934
21.7 15.30 0.71
935
21.3 15.30 0.72
北區
373
50.2 21.40 0.41
373A 52.5 21.40 0.41
373P 47.1 21.40 0.45
大埔 307 37.5 20.30 0.54
馬鞍山 680 33.2 18.20 0.55
681 30.1 18.20 0.60
682 33.2 18.20 0.55
沙田 170 27.4 15.30 0.56
182 21.7 15.30 0.71
305 19.9 15.30 0.77

雖然看到平均每公里收費下,將軍澳不是最貴的過海路線,荃葵區的比將軍澳更貴,不過 930 是取道西九龍公路,由葵芳上車便立刻取道快速公路,離開西區海底隧道,就已經到達港島心臟地帶,感覺是貴得合理,加上有地鐵的選擇,前往港島任何站都是相同的票價。而 690、691 在港島區是沿電車路內街行走,行車時間起碼30-40分鐘,給人感到是「昂貴的收費,低效率服務」,如果將軍澳區有一條像 681 的全日特快線,相信居民要求減價的聲音是不會如此大。將軍澳過海線收費在居民心目中,就像一條「大鱷」。

在城巴接手 690 後不久,派出當時是全新的丹尼士三叉戟十二米低地台巴士行走,乃城巴當年最高規格的派車待遇

上午繁忙時間將軍澳部份屋苑是設有屋h居民巴士前往灣仔及中區,是取道東區走廊前往,不過運輸署卻因限制前往中環的車輛,下令所有前往灣仔至中區的屋h巴士需於2000年5月停止服務,為補償寶琳區居民的損失,城巴於2000年5月2日起增設 690P 由佳景路往港澳碼頭,取道東區走廊及告士打道,不經北角,專門接載寶琳區居民往灣仔及中環。至於新巴,則於同日自行增設由坑口前往金鐘的短程班次,不過與 691 的分別只是不前往中環而已,該短程班次於2000年5月8日正名為 691S。雖然說由新巴自行開辦,實際上九巴一樣有派出前往金鐘的短程班次,不過沒有改名而已。

城巴自行開設的 690P,甫開辦已備受乘客歡迎,結果引起一場戰火,由於是由城巴獨自經營,引起九巴不滿,翌日九巴便由原本的 691 特快班次增撥空車到佳景路搶客,不久新巴亦加入戰團,同樣從原本 691 特快班次增撥空車到佳景路搶客,而新巴及城巴更刻意候客,阻塞進入寶林總站的巴士路線,九巴更在運輸署文件指明佳景路不得候客,不過新巴及城巴從未理會。

由於佳景路只是一條很短的四線來回行車道,三巴搶客影響其他道路使用者,2001年3月5日起 690P 改由寶琳總站開出,舒緩路面情況,一個多月後的4月23日增設下午由上環至康盛花園的回程服務,不經炮台山及北角之餘,特別繞經新都城二期,九巴亦正式加入派車行走,而原有 690 早上由康盛花園開出不經北角的特快班次,亦於同日正名為 690P,由寶琳開出班次,則改以特別班次形式開出。

這段日子 690 及 691 看似客量甚高,其實只是個假象,部份不欲乘搭昂貴的過海線,則會乘搭其他往九龍的路線轉車前往,比起一程過海線還平,如不想轉車只能乘搭這些昂貴的過海線。就是因為往港島的需求始終龐大,又沒有明顯競爭對手,收費多高也可大收旺場,巴士公司在將軍澳過海線的盈利可觀,自然沒有減價的意圖。在投訴無門下,無奈的居民只能忍受至地鐵將軍澳線通車。

居民要求減價,運輸署回應稱收費合理,巴士公司被轟濫收車資。若以行車里數計算,除 693 提升至全日及簡化在將軍澳區行走路線外,其他過海巴士全部都超過二十公里,根據法例,巴士公司必須依從由行政會議訂立的收費階級表收費,稱為「最高准許收費」。在九巴當年的收費表中,空調過海路線是以十八公里作為分界線,當時超過的收費為 $15.30,不足的收費為 $12.80,此收費是沒有分市區及新界線,市區過海路線其實可以最高收 $12.80,部份路線如 101、106 等路線可以收 $15.30。不過巴士公司一向都沒有這樣做,只是收 $8.90 / $9.40,新界過海線則收最高的空調巴士收費 $15.30,作為與新界過海線的分別,所以收費的確是合理的。但很多人都把將軍澳誤以為是九龍,認為應該以市區過海線收費計算,從未想過將軍澳實際是位於新界。

但是,就算繁忙時間,將軍澳過海路線只是單一方向客量高(早上往港島方向,傍晚往將軍澳方向),另一方向客量低,而且高低比例極端,非繁忙時間客量只是一般,不像市區過海不論任何方向,幾乎全日旺場,所以將軍澳過海線要以高收費彌補客量低的時段及方向。

後來巴士公司於2001年9月16日起,增設由天后至將軍澳的分段,694 則增設由英皇道寶峰園往將軍澳的分段,分段收費為 $14.10,總算有一個減價的權宜之計,但受惠的乘客並不多。而九巴時段的 690 仍在部份班次提供普通巴士,$10.60 的收費相對較低,但要忍受隧道內的混濁空氣,並不受乘客歡迎。

話雖如此,正因為收費高,又班班頂閘,巴士公司自然有意慾大力投資在將軍澳隧巴線上,例如 690 在城巴接手後,先是加密班次,並派出了全新丹尼士三叉戟十二米低地台巴士行走,乃當時城巴最高規格的派車待遇;新巴亦派出新款的巴士行走將軍澳隧巴線,尤其首條自行開辦的獨營隧巴線 694,每當有新車落地,新巴都把這些車輛派往行走;九巴亦同樣重視這些隧巴線,派的都是最新的車型行走。

急轉直下

地鐵將軍澳線於2002年8月18日全線通車,是將軍澳居民期待已久的日子,甫通車旋即吸引大量市民乘搭。通車翌日為首個工作天,原本乘搭過海巴士過海的居民,毫不猶豫改乘地鐵過海,他們都異口同聲地說:「忍受特貴又特慢的巴士服務已久」,結果過海巴士成為大輸家,繁忙時間由每班車頂閘暴跌至不足二十人,而且地鐵能夠提供可靠及高效率的服務,加上收 $11.80 比巴士平,通車首兩週更提供兩元折扣優惠,由將軍澳去中環只不過三十分鐘,居民都能夠接受,而且地鐵的形象比巴士好,導致巴士慘敗收場,眾過海路線當中以 691 下跌幅度最大。將軍澳西、寶琳、坑口在地鐵通車前人口增長已告飽和,因此發展放緩下地鐵來搶客,巴士客量怎會不受影響?

新巴獨營過海線 694 率先轉型,於2002年8月25日起放棄北角、o魚涌及太古城的乘客,把這些乘客送給地鐵及專線小巴 18,自己則服務地鐵不能直達的部份地區。慘敗收場的 691,與另一條將軍澳南過海線 693,於三天後合併成 692,為了讓尚德及廣明苑不用跟坑口居民迫車,同時開辦晨早過海路線 692P,而將軍澳首條過海路線 690,因為沿線部份地區未有地鐵服務,下降幅度未及其他過海線嚴重,並增加普通巴士班次,但相效極低,最終難逃重整路線的命運,於9月9日縮短至交易廣場,並改為全以空調巴士行走。然而所有將軍澳過海線,除了通宵線 N691,都降低全程收費至 $12.80 維持競爭力。

乘搭地鐵要在北角站轉車,有時更要「爭位坐」,690 及 692 對於「想一程車到達」又「想坐」的乘客來說便顯得較直接方便,加上途經港島主要商業購物區,仍有一定的客量支持,尤其 692 途經的地方續有樓宇落成入伙,客量逐漸上升。不過居民通勤模式亦日漸多元化,而且地鐵在班次、車程、收費、效率、穩定性、載客量都比巴士優勝,除了在八號烈風或暴風訊號發出或除下前後,甚少出現頂閘情況。新巴及城巴有見及此,亦不再派出新車款行走,城巴甚至派出單層巴士行走 690 止血之餘,兩巴更私自縮減班次,彷彿採取放棄態度似的,只有九巴用低地台巴士仍以正常班次苦苦支撐著。

新巴獨營的 694,當年派出都是新車型為主,如圖中的超級富豪奧林比安十二米,於1999年7月出牌不久便行走 694,但後期將軍澳鐵路通車,巴士公司減少於將軍澳的投於資源,這車型行走 694 超過十五年。

至於新巴獨營 694 則苦不堪言,雖然服務地鐵不能直達的部份地區如柴灣道長命斜、柴灣東工業區、小西灣h,問題偏偏是出於這裡,筲箕灣、柴灣工廠區自製造業式微後,上班人流根本不復當年,其他新發展的都是住宅,而柴灣道長命斜人口相當少,主要都是住宅、學校、醫院,將軍澳又是住宅,又有一段大距離,何來需求可言,因此 694 客量長期偏低,只在假期才較為好一點。因應將軍澳南發展,694 於2004年7月25日延長至調景嶺地鐵站及縮短至小西灣h,不過對此幫助不大。

因此,不少巴士迷在互聯網上討論,更出現多個改革將軍澳過海隧巴線的版本,目的只有一個,就是改善偏低的客量,不過如果改革能否起死回生,不敢莽下定論。總而言之,將軍澳過海隧巴線,由於要面對強大的對手地鐵(2007年12月起改稱港鐵)競爭,前景不甚樂觀。

苟延殘喘

692 因服務範圍與港鐵重疊,而且港鐵於坑口及將軍澳都設有「港鐵特惠站」,在港島部份車站亦同樣設有,直接搶走 692 在尚德的客源,九巴及新巴基本上已採取放棄態度,間中派出單層巴士行走,以節省途經東區海底隧道的隧道費,多次建議停辦 692,不過都不成功,就算建議沿東區走廊直接往返灣仔區,亦受到東區區議會反對而無疾而終。2011年9月19日起先縮減服務時間,最終於2013年11月30日停辦 692,以換取將軍澳往返荃灣的巴士路線(於2015年3月28日起投入服務的 290、290A),同日 694 改經坑口作為補償之一。

然而 690 即使途經沒有港鐵服務的翠林及康盛花園,整體客量持續偏低,同樣多次被建議縮減服務,不過亦不成功。由於港鐵根據「可加可減」機制,自2010年起連續數年加價,直至2015年6月後港鐵收費已比起 690 為高,而且2014年1月19日起 690 往中環方向絕大部份班次改經清風街天橋及告士打道,令行車時間縮短,例如由寶琳前往銅鑼灣景隆街,若行車暢順車程只需約30分鐘內,而且以定點班次服務,亦不需要走上走落,加上寶琳區不設「港鐵特惠站」,吸引部份「一定要坐平車」的乘客回流 690。

694 客量長期偏低,即使繁忙時間亦不會客滿,間中派出單層巴士行走,只在星期六、日及公眾假期客量會稍好,同樣因2015年6月後港鐵收費比起 694 為高,吸引部份「一定要坐平車」的乘客乘搭。

不過大部份乘客已習慣乘搭港鐵過海,除非港鐵發生故障以致嚴重影響服務,就如2013年12月16日中午發生嚴重電力故障,導致港鐵將軍澳線停駛近五小時,和2018年10月16日上午發生港鐵四線信號系統故障,導致服務嚴重受阻,居民被迫乘搭巴士,690 及 694 客量才短暫急升。

返回交通專題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