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港教育制度下學習音樂
筆者個人興趣,還是音樂教育,尤其看著學生逐步成長,從不懂彈鋼琴發展至高級,滿足感都會很高。從參加音樂考試及校際音樂節的人數,可知香港學習音樂的人非常多,鋼琴是人人喜愛的樂器,但不一定每位學生都能學習成功。
音樂藝術是美學、教育,是用來欣賞及分享的,並不是無謂的消遣,更不單是用來考級數和比賽。不過,有時候筆者都會慨嘆:現時還有多少人會欣賞西洋古典音樂,固然香港仍有一批古典音樂愛好者,但是所佔人數肯定不是多數,只要走進CD專門店,古典音樂所佔框架可能只有百分之十,提起音樂,只會提起甚麼歌手,好聽不好聽不重要,唱歌難聽只要樣貌好的都可以出名,大部份香港樂迷對音樂的認知,只是在表面層次,把音樂視為商品。
歪曲的風氣
香港其實應該有很多「隱藏世界級演奏家」,香港是有能力培育具潛質的年輕人成為世界級演奏家的。很可惜,政府過去沒怎樣投放資源支持及推廣音樂教育,而且現時的教育制度,未必能讓有天份的孩子,發展成為專業演奏家。因為其教育制度過於著重學術性科目,以致沒有時間和空間去發揮音樂潛能,學習音樂只被視為課外及消閒活動。香港是一個屬於「錢」的地方,娛樂及物資豐富,音樂並不是香港人所關注的東西,根本沒有植根於人們心中,故一直被評為「文化沙漠」。一個沒有文化的地方是沒有靈魂,不懂藝術的城市是會迷失方向的。
筆者在學生時代一直都認為會考考得好的必屬英才,只要科科拿A的所謂十優狀元,必是難得的人才。但到投身工作後,筆者才發現並非如是,那些只有中五學歷的學生,當投身工作後卻反有突破,不但工作表現佳,英文亦遠勝會考拿A的學生。相反那些大學畢業的,工作反而表現平平,甚而碌碌無能,英文差勁者亦比比皆是。像常被指無能的一群政府高官,都是香港最高學府──香港大學畢業的。很可惜,香港卻是過於注重學歷,結果只有中五學歷的學生,仍然受到不公平對待。
為何學歷高者反而會是無能之輩?一個很重要的問題,乃香港的教育始終都強調學生死記硬背,只要把一道道資料記得滾瓜爛熟就可過關。這應用在考試當然有效,因為考試高分關鍵乃答得多些答案。但這樣便表示你學會許多東西嗎?能表示你很有才幹嗎?可惜今日的香港,人心似乎仍被這種風氣扭曲,以為資料越詳盡越好。殊不知沒有內容,沒有觀點及組織,詳盡都是沒有意義的,甚至自以為是,其他人的說話及意見就充耳不聞,正所謂的「高分低能」或「讀書讀壞腦」。
筆者並非反對考試,適當考試可以對自己的能力作出肯定,誘發更美的激勵,但必定極之反對每年參加考試,這是不少專業音樂教師的心聲,因為學生受考試心理壓力影響,只會應付狹窄的考試曲目,局限了接觸不同音樂種類和範圍的機會,引起無形的壓力,便會影響對學習音樂的樂趣。
埋沒天才
一向以來,香港實行填鴨式教育,讓孩子盡可能從小學習、接觸各類學科,吸引多元知識。填鴨式教育的優點,在於培養孩子習得豐富學識,雖然不是每項學科都專精,也能大致了解。但以音樂而言,填鴨式教育的環境,卻相當不利於音樂專業培養。音樂與體能訓練一樣,必須趁孩童年齡尚小、骨骼塑造性極高、吸收力與模仿力俱佳的時期培訓。不論在奧運項目或國際鋼琴大賽,大多數苦練有成的運動員、演奏家,在幼童階段即受良好且專業的啟蒙與教育,以持續不斷的練習換取成功。
但是,現時的學生學習課外活動的數量特多,有時候為了應酬學校,參加了十數樣課外活動,筆者曾經教過一個學生,除了學鋼琴外,竟然又學足球、籃球、羽毛球、跳舞等等,逢星期一、三、五都要補習,根本沒辦法抽出時間練琴,不要單說練琴,運動都要練習吧,都不是充實,而是「充塞」,最後還是受不了,到中學就放棄。
另一例子,有一名活潑可愛的小妹妹學生,給筆者很大的印象,就是這個學生擁有很強的閱讀琴譜能力,一首歌不費吹灰之力,很快練得很流暢,從該學生口中得知,她只有學鋼琴沒有其他課外活動,對於筆者而言,當然希望極力栽培她,將來成為出色的專業演奏家,早期學習進度的確很快。很可惜,礙於香港著重學術及考試的制度下,她後來需要逢星期一至五放學後補習,每天補習至晚上九時許,試問一個歲數只是單位數的小朋友,每天這麼晚回家,功課壓力大得非常,怎會還有精神練琴。
這情況下,筆者當然有向她的家長指出,此子具有天賦的音樂天份,經過努力栽培,將來必定成才,但她的家長反指,現時最重要還是學業,學琴慢慢來都可以。結果功課壓力的關係,每天都有七至八份功課,失去了學習其他活動的興趣,筆者已經盡力補救,她稱學校功課實在太多,經常都要測驗,很難抽時間練琴或聽古典音樂,連電視都沒有時間看,結果進度停滯不前,筆者見狀覺得很惋惜,香港教育制度下埋沒了一個音樂天才。
由於學生參加的課外活動過多,導致有些家長為貪方便,希望鋼琴老師上門教學,可以不用帶小朋友外出學習,最初筆者經驗未足,未有察覺問題,後來真的發現了,學生在家失去了學習心態,甚至誇張的是上課期間,家長竟然看電視、傾談股票,令學生不能集中精神。當中有一名學生都是有些音樂天份,很可惜家長卻只是要求學生考試,筆者甫一接手,發覺問題來了,學生原來連練習曲都不懂彈,立即禁止其學生年年考試,雖然家長無奈同意,但「考試」常掛在口邊,經常問筆者何時可以考試,筆者常指基礎未穩,根本不能應付考試。
該學生的家,可能家長沒有收拾物件的習慣,家裡凌亂非常,有時候筆者看不過眼,親自把他們家裡沒用的垃圾丟走。鋼琴十年都不調一次音,建議他們調音,又說沒有時間,有些琴鍵按不上來都沒辦法,家長甚至在上課時經常插口,但說些毫無關係的說話,筆者一怒之下,要該學生以後要前往筆者的家學琴。
風氣
專業人才除了自身的天賦外,適當的教育環境是有決定性的影響,這就是為何香港始終難以培育世界頂尖的鋼琴演奏家。
話雖如此,香港仍有能力培育具潛質的年輕人成為專業演奏家,過去都有人揚威國際賽。很可惜,這些都是萬中無一的,他們多是背景很好,家長有能力付出很多在他們的音樂上(詳見《資優的困惑》)。坦白說,如果香港人能夠重視音樂發展,獲獎人數肯定大增。在外國有專門為這些天才設立特殊學校,讓才華及潛能發揮,筆者大約知道在俄羅斯的莫斯科是設有專為培養音樂天才的學校,但在香港的特殊學校卻是協助弱能人士,天才兒童與普通人一同看待,才華沒法發揮,最終埋沒很多天才,而且不單只是音樂。
筆者都見到不少這類天才兒童,不單只是音樂天才,有些是作文、數學天才等等,很可惜礙於香港的「考試」教育制度下,除了被埋沒外,他們為了應付功課付出了很多,甚至埋頭苦幹讀書,卻得不到應有回報,因為香港社會只看成績,他們成績上遭受挫折外,更被冠以「懶惰」、「不努力」的一群,與一些「自甘墮落」的人一視同仁。由於心靈及自信心屢受創傷,失去學習的興趣,造成了惡性循環,成為香港教育制度下的失敗者。有可能這類人得到適當的栽培,又有可能更多人揚威國際賽,很可惜就是沒有。
在香港學習音樂,要同時受到學科與術科的訓練,但是能同時兼顧學科與術科,事實上只佔少數。絕大多數的學生必須鞏固學科成績,如表現不佳,即使術科成績如何突出,也無法繼續考取學校獲得深造的機會。其次,是香港音樂教育,在學校內地位甚低,甚至取消音樂課,來應付學科,有些學校到了高中,已經沒有音樂課了。課程普及性亦成疑,會考音樂科以往不足三百人應考,問題竟是有興趣學習音樂的學生,都未必有報考的機會。
香港就是一直都沒有專門為中小學生學習音樂的學校,即使香港演藝學院都只是大專級,一樣是看會考成績收生,筆者認識一名極具音樂天份的朋友,很可惜學科及會考成績不佳,被演藝學院拒諸門外。近期才有位於慈雲山學校村內的「國際基督教優質音樂中學暨小學」成立,是全港第一所以音樂為主題的私立英文「一條龍」學校,每星期有八課音樂課,比重與其他學科一樣,不過目前只是萌芽階段,而且很多家長的觀念很傳統,仍只是注重學術發展,暫時未曾受落,香港就只此一間音樂學校。
希望
音樂的發展除了專業人士推動外,家長推動亦相當重要的,首先必須要改變不正確的風氣,令人明白學習音樂是有前途的,並非只是消遣,亦不是只為了考試、入名校,雖然相當困難,這是需要大家的努力,香港是可以走出「文化沙漠」的,不過如果對待音樂的心態仍舊,即使開一百間音樂學院,根本難以培育下一代。
學習音樂固然需要尋找一個好的老師,如果說筆者是個好老師,筆者絕對愧不敢當,筆者是決心要做一個優秀的音樂教師,會不時檢討自己的教學方法。雖然筆者是一個沒有名氣的音樂教師,只要有恆心學習,筆者定會竭盡所能教導,願意為學生付出更多,絕不會遜色於有名氣的教師。
寫於2006年